麻豆国产原创中文av网站_日韩人妻无码一级毛片基地_国产福利在线人成观看_亚洲AV中文久久精品软件下载

【今日朝陽網(wǎng)】老屋(中)(張俊清)

摘要:老屋在村人的度量與觀望的眼光里倔強地挺立著,媽媽領著我們一家老小,以跋涉的雄姿,艱難而苦澀地前行著。

老屋(中)

文/張俊清 編輯/雅賢

  老屋在村人的度量與觀望的眼光里倔強地挺立著,媽媽領著我們一家老小,以跋涉的雄姿,艱難而苦澀地前行著。媽媽是一個剛強的女人,她從沒在別人面前哭過一次,流過一滴淚。不管多苦多累受多大的委屈,她都往肚里咽。她唯一的盼向就是她眼里日日長大的三個兒女。每每當鄉(xiāng)親們說她能時,她常常說的只是一句話:“人啊,到啥時候說啥話。能不能,都要活下去。”就在我父親離世只2個月時,7月28日凌晨3點40多,當媽媽搖醒我和妹妹起來避柴時,山搖般的地震發(fā)生了,“嘩”的一聲,我家的東山墻倒塌了。地震余波還在繼續(xù),媽媽則頂著傾盆大雨,懷抱著得急性痢疾的弟弟去3里外的村衛(wèi)生所找醫(yī)生去了。奶奶、妹妹和我在雨中站著,張望著,哭著,縮成一團。雨稍小,媽媽就哭著戴上草帽上梯子用破碎的塑料布和草袋子苫蓋露天的東大山殘留的半截石墻。月余,媽媽托人買來了白灰,房山又奇跡般地站立起來。這是我家老屋蓋起來以后的第一次修繕。

  1979年新正初三,我的奶奶走完了她83歲的人生旅程,在思念她小兒子和疾病交加中于我家的老屋中安然去世了。她一生吃齋念佛,是虔誠的佛教弟子,她還是遠近聞名的接生婆和正骨土郎中。82歲的時候,她得了子宮癌。那種病好腥臭的,老遠聞到的人,就不得不遮掩口鼻。奶奶不能動彈時,媽媽干脆就不讓她輪吃輪,直接住在我家了。她躺在干干凈凈的炕褥上,媽媽每天都要給她梳頭、洗臉、端屎端尿,調樣兒給她按時做飯,外加營養(yǎng)小灶。奶奶睡炕頭第一鋪,冬天,炕燒得暖暖的,奶奶逢人就說她知足了,死了也心甘了。初二的晚上,她吃完妹妹喂完的三個餃子,在甜睡中于次日凌晨永遠地離開了我們。那天天飄著雪花,媽媽披麻戴孝,在院子里一邊哭一邊給奶奶的棺材刷紅油漆。漆稍干了的時候,她又給奶奶鋪棺床,正衣冠,一邊哭喊著一邊又像往日一樣慢慢地給她婆婆別上銀發(fā)簪,拿上一盒火柴,在煙袋鍋里裝滿旱煙一起倚放在奶奶的身旁。

  1982年的7月正午,高考落榜成為“大學漏子”的我獨坐在大門外的石頭上暗自哭泣,媽媽看在眼里,一跺腳說:“走,媽領你找大隊書記去”因為我父親是因公而逝,大隊與我家做的合同上說:三個孩子到18周歲給“安排工作”。所說的“安排工作”就是向東化工廠占用農(nóng)村土地后與縣政府協(xié)商給安排一批當?shù)氐霓r(nóng)村適齡青年做縣辦的食品加工的工人,但到我這個年齡時縣已經(jīng)停止安排了。在他家,大隊張書記嘬了好一陣牙花子,才答對說:考老師去吧。當時參考的有30多人,我因語文成績考第一而被錄取當了民辦教師。在這個老屋里,我是走出的第一個“有出息、有文化”的農(nóng)村人。從那以后,我就掙上了工分,養(yǎng)起了家,干起了我那時候實在不愿意干的令人瞧不起的“孩子王”工作。后來我考入中等師范學校讀書,畢業(yè)后,我依舊被分配到生我養(yǎng)我的家鄉(xiāng),依舊重返我的母校,徹底干起了“太陽底下最光輝”的工作。

  我娶媳婦了,我的妻子在她們那兒是十里八村的好姑娘。每每正月,幾個村上合辦秧歌會時,她都是演藝隊里的必不可少的頭排人。她聰穎,貌美賢惠,性格穩(wěn)定,尤其是人緣特好,心腸極善。她兄妹十一個,順排八哥一姐一妹,她為十。

  初秋一個早上,當旭日東升,霞紅淡抹,鸝躍鵲鳴的時候,我抱來了彩花盤頭坐著轎車的新娘。一陣鞭炮響過,彩花在少男少女的拋撒中繽紛祥和地舞落在我和妻子的頭頂時,我的媽媽就早已按捺不住奔于車前,樂顛顛地抱住她的兒媳婦:她娶兒媳婦了,她的苦終于熬出頭了。洞房里,我和妻子相互許下了一句話是:好好過日子,相依相攙一輩子。

  她曾是上班族一員,但起早貪黑沒幾年后,也隨著改革的大潮光榮下崗了?;楹笠荒甓?,我的大女兒出生了,這是我家老屋再添的新的生命與希望。女兒的誕生,如同我家老屋沐浴著的旭日捧出的戴露嫩花,盈滿與托負著我全家人的快樂與幸福。

  地2畝、豬近40頭、楊樹4畝多、葡萄80余棵、小賣店6平方米,一年下來,我們倆口子可真是忙壞了:每天天不亮就起炕,晚上10點半睡覺是早的。夏日中午,天無論多熱,我們也沒睡過一個囫圇覺;冬天早上無論天多冷、多黑,我倆就準時準點忙上了:因為經(jīng)營豬,要馇豬食、喂豬,還要做賣的小食品、拌菜啊、蘸糖葫蘆啊等等。這樣下來,圍裙總在我倆的腰間扎著,就像秧歌演員在屋里屋外扭著。媽媽看了心疼,也跟著忙活。妻子總是苦笑著說:晴天有晴天的活兒,陰天有陰天的活兒,白天有白天的活兒,早晚有早晚的活兒,沒有沒活計的時候,活著可真充實啊,這就是命??!

  每每忙完學校的一攤工作,下班回家后,我就麻利地脫下“軍裝”換“農(nóng)服”:布帽子、綠膠鞋、灰織服。第一件活計就是跳進豬圈清理豬糞便,然后到倉房開開粉碎機加工玉米面,摻拌飼料。禮拜天,我倆就到地里種、鏟(草)、趟(地),去經(jīng)營巴望著豐收的玉米、高粱、谷子、大豆等莊稼。最繁雜的是經(jīng)養(yǎng)葡萄,三天一打蔓,五天一摘心,施肥、打藥、澆水、纏綁新生枝。葡萄成熟了,還得起早貪黑、串街串莊地買。這些農(nóng)活,我倆從沒“單爬”,都是我和妻子同干。熱汗淋淋,笑聲咯咯,確實是雙燕比翼,齊飛朝霞與落日。

  晚上燈火通明的時候我倆就扎著圍裙盤坐在炕上串起糖葫蘆來。其實,我夫妻倆真的不會串糖葫蘆,更不用說蘸糖葫蘆了。串蘸糖葫蘆是技術活兒。冰糖葫蘆確實好吃,串賣冰糖葫蘆也確實掙錢。我除上班掙點少得可憐的工資外,沒有其它任何的來錢道兒,我多么盼望有個掙錢的門兒啊。鄰居住的七十多歲的向東退休工人陳大爺由于感激我倆口子對他多年的照顧以及我倆對四鄰八舍的忠厚勤快的為人,他就把不外傳的蘸糖葫蘆的手藝手把手地傳教給了我倆。

  通紅溜圓的山楂放在盆里,我忙完別的活兒后,囫圇地吃口飯,就雷打不動的像女人一樣坐在炕上,開始了我和妻子每天晚上都要機械重復的活計。洗、串之后就等著第二天早上蘸。繁星滿天的時候,我們生火、熬糖。妻子左手端糖勺,右手蘸,我則在一旁調火,撒芝麻,裝箱。在東方魚肚白的時候,大街小巷就響起我倆叫賣聲。叫賣聲中是糖葫蘆酸,糖葫蘆甜和酸甜里叢生著我家老屋無窮的故事以及故事里折射的透透亮亮的人生。

  杏葉子成熟的時候,也成熟了山里人心里的夢。擼杏樹葉喂豬是母親傳承給我的習性。這樣的勞作已成了我夫妻倆每年此時必不可少的工序。盡管沒到山上,似乎就早已聞到杏樹葉子香了。那滿樹長的,已經(jīng)不是葉子,而是滿樹枝子錢。不蘸糖葫蘆的一大早,妻子就準備了4個大麻袋。我們呼朋喚伴,推著獨輪車,頂著嘩嘩的露水,呼吸著新鮮的空氣,披著鮮亮亮的晨光,就一頭扎進了浩蕩的大山。自然,余輝散滿西天的時候,我們滿車滿載,跟頭趔趄像游龍一般順著兩山相夾的溝底小道流向溝外。這時回頭望遠山,已是黛色朦朧了。

  妹妹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末的一個冬日出嫁的。一座石英鐘,幾套惹人眼的被褥是我手捧著體面地送給我唯一的妹妹做嫁妝的。妹妹也是挑家過日子的好手,那時由于生活的無奈,她老早就輟學了,但她無怨無悔。個小的她,16歲就到生產(chǎn)隊上用柔嫩的肩膀挑糞掙工分,和媽媽一起擔當起家庭生活的重荷。掙得的工分,除一家人年吃年用外,還得攢錢添續(xù)著供我念書。20年后,她走出了老屋出嫁了,奔向勤勞幸福且殷實的于家,但老屋依舊是她夢牽回繞的家!

(未完待續(xù))

小鏈接

  張俊清,1964年9月出生于遼寧省凌源市楊杖子鎮(zhèn)楊杖子村人。1982年從事教學工作至今。中共黨員,河北師范大學中文專業(yè)畢業(yè)。中學高級教師,多項國家級、省級教育科研立項領導人和主持人,遼寧省“十一五”期間骨干教師;朝陽市作家協(xié)會會員、朝陽市作家協(xié)會網(wǎng)絡文學學會常務理事、凌源作家協(xié)會理事、凌源市楹聯(lián)家協(xié)會理事,現(xiàn)就職于遼寧省凌源市教育局。2011年12月由北京大眾文藝出版社公開出版了《張俊清文集—溪流抱月》;2012年9月入選《朝陽作家名典》;2014年6月凌源電視臺“文化凌源”欄目以《文學的守望者》進行了專訪專播。曾在《作家天地》、《遼西文學》、《燕都文藝》、《鴨綠江》、《廣西文學》、《朝陽日報》、《朝陽工人報》、《牛河梁.文學季刊》、《凌源宣傳》、《凌源市報》、《向東工人報》等多家報刊雜志發(fā)表文學作品五百余篇(首)。代表作有《我是一塊煤》、《小溪》、《拾一片秋葉》、《柳條花》、《難忘北山豆莢情》、《今夜星光燦爛》、《夏夜好清涼》、《父親的賬本》、《消逝的碾子》、《老屋》、《夢回鐵門關》等。


【本網(wǎng)聲明】


網(wǎng)站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