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臘八
文化信使/時春華 編輯/雅賢
明天就正式進(jìn)入臘月了,進(jìn)入臘月,自然而然想到了臘八。
據(jù)資料記載,古代十二月祭祀“眾神”叫臘,因此農(nóng)歷十二月叫臘月。臘八指的就是臘月初八這一天。
臘月初八這一天,北方的舊俗是很多的。一要喝臘八粥。相傳中國臘八節(jié)吃臘八粥的習(xí)俗,是傳自印度。釋迦牟尼在古印度北部,見到眾生受盡生、老、病、死痛苦的折磨,遂不滿神權(quán)的統(tǒng)治,因而出家修道,經(jīng)六年苦行,于臘月八日這一天,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釋迦牟尼在六年苦行中,每日僅食一麻和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苦難,在每年的十二月初八日,大家都以麻、米造粥,當(dāng)日吃粥作為紀(jì)念,故“臘八”也就成了“佛祖成道紀(jì)念日”。后來,佛教傳入中國,各地佛寺也都效仿釋迦牟尼成道前,用香谷、麻、米等造粥供佛,稱“臘八粥”。寺院將臘八粥贈送門徒及善信分享,此后,臘八節(jié)吃臘八粥便在民間相沿成俗。而我國的民間傳說有兩個。
傳說一
據(jù)說,明太祖朱元璋小時候家里很窮,便給一家財主放牛。有一天放牛歸來時過一獨(dú)木橋,牛一滑跌下了橋,將腿跌斷。老財主氣急敗壞,便把他關(guān)進(jìn)一間房子里不給飯吃。朱元璋餓得夠嗆,忽然發(fā)現(xiàn)屋里有一鼠洞,扒開一看,原來是老鼠的一個糧倉,里面有米、有豆,還有紅棗。他把這些東西合在一起煮了一鍋粥,吃起來十分香甜可口。后來朱元璋當(dāng)了皇帝,又想起了這件事兒,便叫御廚熬了一鍋各種糧豆混在一起的粥。吃的這一天正好是臘月初八,因此就叫臘八粥。
傳說二
早些年,有這么一個四口之家,老兩口和兩個兒子。老兩口非常勤快,一年到頭干著地里的莊稼活。春耕夏鋤秋收,兢兢業(yè)業(yè)過日子。家里存的各樣糧食是大囤滿、小囤流。他們家院里還有棵大棗樹,老兩口精心培育,結(jié)出的棗又脆又甜,拿到集上去賣,能賣好多好多銀錢,小日子過得挺富裕。老兩口緊緊巴巴地過日子,就為給兩個兒子娶上媳婦。眼看兒子一天天都到了該娶媳婦的歲數(shù)了,老兩口也都老的不行了,老父親臨死的時候囑咐哥倆兒好好種莊稼;老母親臨死的時候囑咐哥倆兒好好保養(yǎng)院里的棗樹,攢錢存糧留著娶媳婦。四口之家現(xiàn)在光剩下哥兒倆過日子了。哥哥看到這大囤滿小囤流的糧食,對弟弟說:“咱們有這么多的糧食,夠了,今年歇一年吧!” 弟弟說:“今年這棗樹也不當(dāng)緊了,反正咱們也不缺棗吃。”就這樣,哥兒倆越來越懶,越來越饞。光知道一年一年吃喝玩樂,沒幾年就把糧食吃完了,院里的棗樹呢,結(jié)的棗也一年不如一年了。這年到了臘月初八,家里實(shí)在沒有什么可吃的了,怎么辦呢?哥哥找了一把小掃帚,弟弟拿來一個小簸箕,到先前盛糧食的大囤底、小囤縫里掃呀掃的,從這里掃來一把黃米粒,從那里尋出一把紅豆來,就這樣,雜糧五谷各湊幾把,數(shù)量不多,樣數(shù)可不少,最后又搜出幾枚干紅棗,放到鍋里一齊煮了起來。煮好了,哥倆吃起這五谷雜糧湊合起來的粥,兩雙眼對望,才記起父母臨死前說的話,后悔極了。哥倆嘗到了懶的苦頭,第二年就都勤快了起來,像他們的父母一樣,不幾年就又過上了好日子,娶了媳婦,有了孩子。為了記取懶的教訓(xùn),叫人千萬別忘了勤快節(jié)儉地過日子,從那以后,每逢農(nóng)歷臘月初八那天,人們就吃用五谷雜糧混在一起熬成的粥,因?yàn)檫@一天正是臘月初八,所以人們都叫“臘八粥。”臘八粥的制作很簡單,因地制宜,因人而異,原料:大米、黃小米、粘米、糯米、粘高粱米、紅小豆、蓮子、桂圓、栗子等干果,依據(jù)個人口味搭配。
臘八這一天,在北方的第二個舊俗就是腌臘八蒜。臘八蒜的做法極其簡單,將剝了皮的蒜瓣兒放到一個可以密封的罐子、瓶子之類的容器里面,然后倒入醋,封上口放到一個冷的地方。慢慢地,泡在醋中的蒜就會變綠,最后會變得通體碧綠的。吃起來別有滋味。說是食后可驅(qū)除疾病,避瘟邪。還有的說法是,這一天是早年間的收賬日,欠債的怕要債的說算賬,算算的不吉利,所以就腌制些臘八蒜,以此“蒜”音代彼“算”,祈求下一年日子不緊巴。
第三個舊俗說起來有些可笑,就是當(dāng)年結(jié)婚的新媳婦臘八這天不能在娘家住下,要回到婆家。新媳婦這天要是在娘家住,會妨大娘婆婆,說,大娘婆婆就會賴賴巴巴的了。通俗地講,就是大娘婆婆會病病歪歪,身體不好。只是個講究,沒有人去考證。
![](http://thealdertree.com/uploadfile/2020/0101/2020010107351352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