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民俗短文
“居延”新考
文/譚國武(遼寧朝陽)
“居延”一地,西漢初年已有其名?!稘h書·武帝紀(jì)》載:“將軍去病,公孫敖出北地二千余里,過居延。”顏師古注:“居延,匈奴中地名也。”《辭海》謂:“古邊塞名,漢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路博德筑于居延澤上,以遮斷匈奴由此侵入河西之路,故一名遮虜障。”
重要的地理位置,使居延關(guān)其地直到唐朝時仍然戰(zhàn)爭頻繁。唐代許多的邊塞詩都曾提到它。如王維的《出使塞上》和《出塞作》等詩。
在高適的邊塞詩《信安王幕府詩》中,也有一處描寫“居延”的詩句:“講戎喧涿野,料敵靜居延。”通行的注本把它解釋為西北的居延(即居延關(guān)或居延縣),這是錯誤的。筆者以為,高適詩中的居延,并不是上面提到的西北“居延”,而是另一個地方的名稱。是唐初置于東北松漠地區(qū)白霫部族之居延州都督府。
白霫,是一個回紇后裔的少數(shù)民族部落。“其部有三,曰居延,曰潢水,曰無若失。”貞觀四年(公元630年),白霫部內(nèi)附唐朝,于是,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唐太宗置居延州都督府于其地,實行管轄。顯慶五年(公元660年)授其酋長李含珠為居延州都督。同年,奚部叛亂,唐王朝拜李含珠等為冷陘道行軍總管,征討叛奚。
《新唐書·回鶻傳》:“白霫……貞觀中再來朝,后列其地為寘顏州,以別部為居延州。”
《資治通鑒》:“(貞觀二十二年)六月乙丑,以白霫部為居延州……顯慶五年,授酋長李含珠為居延都督。”
《新唐書·北狄》:“(顯慶)五年,以定襄都督阿史德樞賓、左武侯將軍延坨梯真、居延州都督李含珠為冷陘道行軍總管,征討叛奚。”
后來,突厥、薛延陀(屬回鶻的一支)、奚、契丹等部不斷侵犯,白霫部漸趨衰落,李含珠死,其部“后無聞焉(《新唐書·回紇傳》)”。
從《中國歷史地圖集》上看,唐初的居延州都督府,轄境相當(dāng)于今內(nèi)蒙古西拉木倫河以北洮兒河以南的廣大地區(qū)。開元年間,這里一部分為突厥侵占,一部分已屬奚、契丹了。
《新唐書·回鶻傳》:“白霫居鮮卑故地,直京師東北五千里,……保奧支水冷陘山。北烏羅渾、東靺鞨,西拔野古,地園袤二千里,……其部有三,曰居延,曰無若失,曰潢水。”
《五代史》:“霫與突厥同俗,保冷陘山,南奧支水,后為奚、契丹所侵。”
烏羅渾,又名烏羅護,居住在今內(nèi)蒙古綽兒河下游及齊齊哈爾、嫩江流域東西地。拔野古部居于今貝加爾湖東南,北自前蘇聯(lián)雅布洛諾夫山脈,南至克魯倫河北一帶。唐代靺鞨分十部,居于今北至鄂霍茨克海東至日本海,南至長白山、西鄰室韋及松嫩兩河流域的廣大地區(qū)。奧支水即今內(nèi)蒙古察罕木倫河,為西拉木倫河北部的一個支流。冷陘山為奧支水發(fā)源之山,據(jù)此可知,唐朝時期白霫三部之一的居延部當(dāng)居住在今內(nèi)蒙古察罕木倫河上游及其以北一帶。則唐初居延州所置,也當(dāng)在這一帶附近。
萬歲通天(武則天年號)年后,契丹、奚經(jīng)常叛亂,并稱“兩蕃”。開元18年(公元730年),契丹部可突于(《舊唐書》《資治通鑒》都作“可突干”,此從《新唐書》)殺松漠郡王李邵固又叛,“立屈烈為王,脅奚眾共降突厥。”于是開元25年正月,玄宗詔“以禮部尚書信安王袆持節(jié)河北道行軍副元帥。與(趙)含章出塞捕虜。”(《新唐書·契丹傳》)此即《信安王幕府詩》序中言“開元二十年,國家有事林胡,三月,信安王大破可突于,奚酋李詩瑣高帥五千帳來降,袆引兵還。”高適此詩即作于兵還之時。
松漠、饒樂二都督府隸營州統(tǒng)轄,為當(dāng)時契丹、奚地的最高行政機構(gòu)。其治所據(jù)考,前者在今西拉木倫河及老哈河匯合處。后者在西拉木倫河北,今巴林橋附近。則可知,可突于叛,是侵占著以西拉木倫河流域為中心,包括了初唐居延州地的廣大松漠地區(qū)。所以,詩人美頌信安王的戰(zhàn)功,寫他未出征前,能“料敵靜居延”。是很自然合理的。
如果說,詩人這里的“居延”是代指,那么,它當(dāng)代指當(dāng)時為可突于統(tǒng)轄的契丹、奚地區(qū)。
小鏈接譚國武,朝陽師范高等專科學(xué)校中文系教師,朝陽市國學(xué)研究院執(zhí)行院長。愛好古文字和古文化研究,在各類報刊發(fā)表相關(guān)文章20多萬字。曾參與《遼寧文化通史》的編寫工作,在《朝陽日報》社工作期間,采寫《努魯兒虎行》系列文章近40篇。
[編輯 雅賢 編審 春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