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退耕還林后,隨著山上的植被逐年增多,野生動物也恢復(fù)了生機(jī)。尤以山雞、野兔繁殖最為迅速,行走在山間小路上,山雞的鳴叫聲此起彼伏,有時還被腳下突然躥出的野兔嚇一跳。
解說中原老師繞口令《倆刺猬》
文/文化信使 吳守貴(遼寧朝陽)
退耕還林后,隨著山上的植被逐年增多,野生動物也恢復(fù)了生機(jī)。尤以山雞、野兔繁殖最為迅速,行走在山間小路上,山雞的鳴叫聲此起彼伏,有時還被腳下突然躥出的野兔嚇一跳。
閑言少敘,單說大黑山的兩只刺猬。雌的叫棘朿朿,雄的叫朿棘棘。棘朿朿嫌?xùn)c棘棘不熱情太生分,朿棘棘又嫌棘朿朿太近便沒保持距離。他們倆嬌毛都不小,相互指責(zé),動輒冷戰(zhàn)。
朿棘棘去心理咨詢中心咨詢朿束束先生,朿先生說距離太遠(yuǎn)不利于保溫會挨凍。
棘朿朿去心理咨詢中心咨詢束朿朿女士,束女士說距離太近不舒適容易被刺傷。
讀這則繞口令,讓我想起大名鼎鼎的刺猬法則。刺猬法則強(qiáng)調(diào)的就是人際交往中的“心理距離效應(yīng)”。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不是越近越好,應(yīng)該是有距離的。保持恰當(dāng)?shù)木嚯x,才能處好彼此關(guān)系。
這則繞口令中的四個名字值得一說,都與刺猬的外貌特點有關(guān)。“棘朿朿”“朿棘棘”“朿束束”“束朿朿”,朿、棘、刺、束,撲面而來,閱讀時足以把人搞得眼花繚亂、暈頭轉(zhuǎn)向。
作者以擬人的手法,把兩個小動物描寫得活潑可愛,個性十足,躍然紙上。意在給人與人的相處提供借鑒。明寫刺猬暗寫人。正如高爾基所說的那樣:“文學(xué)即人學(xué)。”
2020.04.10
附:
王中原繞口令第444則——倆刺猬
刺去立刀還念刺,
朿加立刀也念刺。
棘朿朿和朿棘棘,
兩只刺猬是同事。
棘朿朿嫌?xùn)c棘棘太生分,
朿棘棘嫌棘朿朿太親密。
朿棘棘咨詢朿束束,
朿束束說距離太遠(yuǎn)要挨凍;
棘朿朿咨詢束朿朿,
束朿朿說距離太近要挨刺。
小鏈接 吳守貴,遼寧省建平縣人。1950年5月18日出生。1969年1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78年6月畢業(yè)于南京工程兵工程學(xué)院,高級工程師。熱愛文學(xué),喜歡旅游。著有詩詞集《夕陽韻語》《金秋韻語》。2010年6月退休。2012年8月加入朝陽市金秋文學(xué)社,現(xiàn)為今日朝陽網(wǎng)文化信使,朝陽市作家協(xié)會、詩詞學(xué)會會員,遼寧省散文協(xié)會會員。
[編輯 雅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