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車
文圖/文化信使 王中原(遼寧朝陽)
5月中旬初的一個下午。遼寧省朝陽市黃河路的一個只有三條線的公交站。青山一發(fā)在等車,車緊慢不來,來了女乘客桂林一枝。車久久不來,寂寞難耐。二人互相看了一眼,覺得對方不像壞人,于是邊聊天邊等車。
青山一發(fā)姓王,桂林一枝姓李;王李皆屬豬;同年上高中,未及一年遭逢“史無前例”;同一年從事教育工作;王一女一兒,李二女一兒;王來自朝陽下三家,李來自北票北四家,諸如此類,相似點甚多。
說了這么多,你可能煩了,可是,車還沒來。李問王平時干點啥。王說,一吃二呆三癡呆。李說,應(yīng)該寫點啥,免得癡呆。
王自己說癡呆可以,但反感別人說癡呆,說,我正演算等比數(shù)列前n項的和呢。李說,我函授的是數(shù)學(xué),有不會的問題來問我,我經(jīng)常在人民廣場活動。你回去證明一下這個定理:圓內(nèi)接四邊形兩組對邊的積的和等于兩條對角線的積。
王重復(fù)了七八次才記住,可是,但是,可但是,車還沒來。這就是此文標(biāo)題《等車》的由來。
看手背,等車不來是壞事;看手心,等車不來知道了一條定理是好事。
青山一發(fā)的車來了,王登車東去,似乎聽見桂林一枝呢喃:峰回路轉(zhuǎn)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次日,青山一發(fā)找來一個圓形器皿蓋兒畫了個圓,拿刻度尺畫了個圓內(nèi)接四邊形,再畫上對角線,度量,計算,驗證……不會證明就得實測。
畫圖也有竅門。隨便一畫,四條邊都不是整數(shù),計算麻煩。
后來,讓AB長10厘米,讓BC長7厘米,讓CD長12厘米,連接AD,度量之,其長為7.4厘米。連接AC,其長13厘米;連接BD,其長13.2厘米。
經(jīng)演算,結(jié)果與定理接近一致。接著又畫了好幾幅,誤差越來越小。
等車不來學(xué)定理,再有難題問何人?
桂林一枝如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
2019-05-16 16:36
[編輯 趙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