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存折背后的故事
文圖/賈占合(遼寧朝陽)
我的家里,一直珍存著一張舊存折。這張存折的背后,“隱藏”著如煙的往事,至今想來仍讓人心生暖意。
我1984年中專畢業(yè)后,被分配到遼寧省朝陽市農機科研部門工作。第一年試用期,月薪37.5元(1985年試用期滿)。至1988年初,月薪41.5元。這在當時的市直事業(yè)單位,也是比較體面的收入了。
我的老家在農村,姐弟5個,3個讀書,家里勉強支撐。且最小弟弟年齡僅比我小不到一周歲,又值六十年代困難時期出生,身體狀況可想而知。那時我就發(fā)誓:一旦有了正式工作,必須供弟弟讀完高中。能考上學更好,即使考不上,以高中文化自主擇業(yè)也會占有一定優(yōu)勢。所以盡管弟弟輟學回家已一年有余,從1985到1988三年間,我還是托人在建平縣以每月30元的代價自費供弟弟讀完了高中。雖結果不盡人意,但也了卻了弟弟繼續(xù)讀書的心愿。
因為這個原因,自己在原單位工作4年,除了鞋,沒買過一件新衣服。平時,大多穿單位發(fā)的運動服和在部隊服役的姐夫給的舊軍裝。那時正處在計劃經濟時代,糧店定期供應每月2斤大米、8斤白面,農村人極少能吃到這些看起來有些“奢侈”的細糧。自己更舍不得吃,每攢一季度了,就騎上單位的自行車送回老家孝敬父母,再從家里帶回高粱米、小米自己做著吃。
為節(jié)省,幾乎每天就吃兩頓飯,更甭提零食了。買不起肉,早餐咸菜,晚餐吃一些便宜的應季蔬菜。到了冬天,吃的就更簡單了,買兩大串干辣椒,用醬油醋和大醬一浸泡,長期作為副食。后來,整日流鼻血,單位領導逼著我去醫(yī)院做了次全面檢查,結果醫(yī)生診斷是由于營養(yǎng)不良導致血小板太低造成的。時間一長,整個人也從畢業(yè)時的陽剛英俊變得瘦削脫相。
好在當時由于經常出差有點補助,要不然真不知道那段日子該怎么熬過來。那時的日子只是沒有負債,但確實難有存款。所以這張存折是我參加工作三年后,才有的人生第一份儲蓄印記——畢竟到了該攢錢說媳婦的年齡了。從這張存折的存支記錄,就可以看出我當時生活的窘迫。1987年5月7日,開戶剛存入200元錢,第二天就支取了190元,當時買自行車用了。6天后,外地同學來見,為招待又支取了剩余10元中的8元。1988年初,因考入市公安局交警支隊,這張存折也完成了光榮使命,最后余額定格在“2元0角4分”。
當了警察以后,工資一下上漲了許多,腰板也立馬挺直了許多。氣色逐漸恢復,警服一穿,規(guī)范執(zhí)勤,回頭率在當時也是蠻高的,不到半年就被“追求”,收獲了愛情。最初相處時,我出手也很闊綽,平時散步,經常給她買冰棍吃。印象最深的一次,她單位組織去外地旅游,我很“大氣”地塞給她20元。
結婚后,妻子一直對她出門才給20元的事“耿耿于懷”。無奈之下,我拿出這個存折,講述我曾經心酸的過往,說得她淚如雨下,心疼不已,惋惜沒早認識我,好救我于水火。然后很認真地告訴我,這張存折一定保管好,當做“傳家寶”永久保存,以勵后人。
一張存折,一份經歷,一份回憶。每每想起,自然多了一份珍惜,一份激勵……
[編輯 趙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