蛺蝶游蜂竟尋芳
——2016年仲秋西北游記之十
文化信使/劉國琳(遼寧大連) 編輯/繁花似錦
9月7日早餐后,出烏魯木齊,東南行,走歷史故道,勾起懷舊情懷,翻開文字,嗅個中的芳香,追尋古絲綢之路足跡。一條橫跨中國版圖的紅線,在中原腹地、皇城所在長安出發(fā),走寶雞、過天水、涉定西、經(jīng)蘭州、達武威、貼張掖、越嘉峪關、顧玉門、行瓜州、至哈密,再西北走,瞧鄯善,到中轉站吐魯番。由敦煌分出南北中三條分支,達各自的地。
現(xiàn)在,我們走在絲綢之路中路的節(jié)點間,不由得睹物思人,想念古人古事。
張騫趟出了這條歷史上橫貫歐亞大陸的貿(mào)易交通線,給后世劃出了三條貿(mào)易和平之路。班超投筆從戎,出使西域,平定西域50多個國家,為西域回歸、促進民族融合,作出了歷史貢獻。
林則徐被革職流放新疆后,開墾屯田,修渠引流,留下“林公渠”和“林公井”。左宗棠抬棺征戰(zhàn),收復邊疆,贏得“漢業(yè)唐規(guī)西陲永固,秦川隴道塞柳長青”。
王洛賓給我們留下了《在那遙遠的地方》和《半個月亮爬上來》等膾炙人口的歌曲,譜寫了西部歌王的傳奇。
穿越吐魯番大峽谷,11時許,我們進入火焰山景區(qū)。古稱赤石山,維語“克孜勒塔格”(紅山)。紅色砂巖構成一條東西走向,全長98公里,南北寬9公里,海拔800多米,橫臥吐魯番盆地中的赤色巨龍。景區(qū)修建有地宮,轉到地面有人造小盆地,中有金箍棒造型溫度計,顯示地表此時溫度達45℃。景區(qū)廣場有唐僧師徒取經(jīng)、牛魔王、鐵扇公主造型塑像,看起來很是熱鬧。
眼前一堵紅墻,溝壑縱橫,直上直下略有曲折的線條,應該是水流沖刷,狂風雕琢的作品,重山禿嶺,寸草不生。烈日當空,焰云繚繞,是中國最炎熱的區(qū)域,夏季氣溫高達47℃,山頂氣溫達80℃。
難怪《西游記》說:火焰山無春無秋,四季皆熱,寸草不生。若過得山,就是銅腦殼、鐵身軀,也要化成汁哩!
我們躲在巨型溫度計上沿圍墻的陰影里,喘熱氣,想心事。1750多年前,西天取經(jīng)的那幫僧人經(jīng)過這里,而且唐玄奘不是西方取經(jīng)的第一人。
追根溯源,中國第一位西行取經(jīng)求法的僧人叫朱士行,法號八戒,是三國時漢族高僧。他比法顯早200多年,比唐僧早300多年外出求經(jīng)。中國第一位到海外取經(jīng)求法的大師是法顯,65歲時,他往返天竺求法,著有《佛國記》,得到佛教界、學者好評。中國東北地區(qū)去西天取經(jīng)第一人是遼寧朝陽的曇無竭,北燕馮跋太平十二年(公元420年),他和25個僧人從燕都龍城出發(fā),到佛教誕生地探索佛學,將《觀世音受記經(jīng)》等佛典帶回中國。
下午,我們經(jīng)葡萄溝進吐魯番,只見遍地碉堡一般開滿孔洞的一兩層建筑,導游說那是蔭房,果農(nóng)晾制葡萄干用的。太陽毒辣起來,我們進入坎兒井暗河長廊,刷地一下涼爽了。與萬里長城、京杭大運河并稱中國古代三大文明工程的坎兒井,流水潺潺,暗中閃耀愈加清亮。這水來自天山雪山博格達山和西部的喀拉烏成山,春夏時節(jié),積雪和雨水流下山谷,潛入戈壁灘下,到了吐魯番,蒸發(fā)得所剩無幾,智慧的人民就先開豎井、次挖暗渠,再開地面渠道,筑“澇壩”(小型蓄水池),利用山之坡度,引地下潛水入田野,進家門,育作物,保護坎兒井水不因炎熱、狂風而大量蒸發(fā),保持流量穩(wěn)定,保證自流灌溉。
《史記》中記載的這種“井渠”,具有發(fā)展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滿足居民生活需要等破天荒的意義。
現(xiàn)存的坎兒井,多為清代以來陸續(xù)修建,當?shù)厝诉€叫它“林公井”。吐魯番的瓜果香自哪里?就香自人民的勤勞汗水,香自天山雪水的甘甜潔凈,香自晝夜溫差極大的“早穿皮襖午穿紗,圍著火爐吃西瓜”的意境,香自勞作滋潤大地使沙漠變成了綠洲。
?。ū疚膱D片均由作者拍攝)
![](http://thealdertree.com/uploadfile/2018/1030/20181030045100430.jpg)
[責任編輯 趙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