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鍥而不舍,作者悅納,專家認可
文化信使/王中原 編輯/趙盼
文友劉先生送我一部365千字的《劉氏六世醫(yī)方》,這是他的心血結(jié)晶。其前言中有“炮制訓詁,修合循今”八個字。我不懂醫(yī)學,卻對這八個字心存懷疑。劉先生說:“這是中藥學術語,沒錯。炮制訓詁,用現(xiàn)代的工藝手法,傳承古代的制備工藝。如:煉丹不用‘陽城罐’,而采用當今的玻璃制法。”
我寫了一篇短文傳給先生,標題是《“炮制訓詁”獻疑》,試圖用咬文嚼字的鑰匙打開醫(yī)藥學著作之鎖。短文中說——
《辭海》對“炮制”的解釋是:
亦稱“炮炙”。中藥藥材的加工方法。將藥材經(jīng)過修治后,再進行火制、水制或水火共制等加工處理?;鹬朴徐?、炮、炙、炒等法,大多用酒、醋、蜜或姜汁等同制;水制有漬、泡、洗等法;水火共制有蒸、煮等法。目的是加強藥物效用,減除毒性和副作用,便于藥物儲藏以免變質(zhì),改變藥物的性能和便于服用等。
“修合”不見于《辭?!贰掇o源》,倒是聽說過“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網(wǎng)上說:
修合指中藥的采集、加工、配制過程。修合一詞,最早出現(xiàn)于北宋年間,是一個有關中藥采制過程的術語。修,指對未加工藥材的炮制;合,指對藥材的取舍、搭配、組合。修合就是指中藥的采集、加工、配制過程,它涉及到藥材的產(chǎn)地、成色、質(zhì)量、加工等因素,直接影響中藥的療效。
兩相比較,修合包括采集、加工、配制三個內(nèi)容;涵蓋了炮制。
再看“訓詁”,《辭海》的解釋是:
亦稱“訓故”、“詁訓”、“故訓”。解釋古書中詞語的意義。用通俗的話來解釋詞義稱“訓”。如《爾雅·釋水》:“大波為瀾,小波為淪。”用當代的話來解釋古代詞語或用普遍通行的話來解釋方言稱“詁”。如《爾雅·釋詁》:“喬、嵩、崇,高也。”《方言》第一:“黨、曉、哲,知也。楚謂之黨,或曰曉,齊、宋之間謂之哲。”
“訓詁”是語言學概念,“炮制”是中藥學術語,二者毫不搭界。
我來個大膽假設,認為作者開頭說的意思是:“炮制循古,修合循今。就是用現(xiàn)代的工藝手法,傳承古代的制備工藝。如:煉丹不用‘陽城罐’,而采用當今的玻璃器皿。”
一言以蔽之,我把“訓詁”改成了與“循今”對應的“循古”。循,本義是順著。引申為沿襲、依照。這樣,既尊重了傳統(tǒng),又與時俱進,有所創(chuàng)新,遵古而不泥古。
劉先生仔細地看了我的短文并傳給了北京的醫(yī)學界專家朋友,專家說正是“炮制循古,修合循今”八個字。外行人更正專業(yè)書的錯誤,專家頗感意外。
數(shù)十年來,我處理過很多書稿,涉及好多專業(yè)。有的文章無法回避,只好迎難而上。有時候,不能一改了之,還要說服作者和編輯接受。
2018-11-18 16:09
(本文圖片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