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jié)特稿
中秋懷想
文化信使/薛玉敏 編輯/趙盼
兒時的中秋,是媽鍋里的餃子,爸桌子上的月餅。那個時候,中秋總是在我們的心心念念里查著日子遲遲才到。小時候家里窮,很少能吃上羊肉餡的餃子,但是每到中秋節(jié),農(nóng)村人有個說法就是這個時候的羊肉開始好吃了,于是中秋節(jié)的早晨總能吃上一頓羊肉餡的餃子。過節(jié)頭一天往往是趕集的日子,記憶里的我總是在那天上午很早就坐在村口,等著趕集回來的父母。盡管家里窮,每次趕集回來爸媽還是要給我這個老小買個燒餅或是當時幾分錢就能買到的小面點。所以很小的我就開始記住了二五八,一四七分別是附近哪個集市的日子,然后滿臉貪婪地想著以往從哪個集市帶回來的是什么。那些年爸總是在菜園子里種芹菜,中秋節(jié)時推著滿滿一推車芹菜去集市總能賣個好價錢,然后換回來節(jié)日的飯菜。
記得一次很晚爸媽還不回來,晚得超出了那時我的耐受力,于是我憑著感覺往集市的方向走,走走等等,不知道走出了多遠,只知道我很累很累,而且很想睡覺。迷迷糊糊地聽到媽的喊聲,我看見人群里跑出來的媽,她抱起我,罵著擦著自己的眼淚,我才知道自己走到了五六公里外的集市口。不過我總是那么幸運,恰巧迎來了爸媽,免去了走丟的厄運。但是沒有免去一個噩耗,那就是爸當時就宣布從此趕集再不給我買好吃的了,以免我心里的貪念。只是爸媽不知道,支持我走那么遠的不只是媽兜里給我這個老小的待遇,還有一顆幼小的心靈對爸媽的牽掛。不過當時我還是滿足地坐上了爸的推車,拿上了媽的燒餅,翻看了羊肉和月餅,然后把燒餅裝在兜里,故意露出一半用來炫耀,手捂著一半用來保護,心里想著餃子和月餅美美地睡了一路。媽盡管后怕掉了幾滴淚,還是見人就說這孩子聰明,憑他們平時說話時的點滴就找到了那么遠的集市。
再大些,我出去讀書了。那時的中秋是通過各種方法打探是否放假,然后躺在宿舍想著爸桌子上供著的月餅,爸是個尊重傳統(tǒng)的人,年節(jié)都有他的一套傳統(tǒng)。中秋晚上總讓我們看看月亮升起來沒有,升起來就把月餅放在院子中心的桌子上,燃上香,沏上茶,說是供月。至于要怎么燒紙,怎么說,怎么祭拜我沒記住。我只記得等一柱香燃盡了給我們分月餅。沒想到,此后經(jīng)年,這成了我對中秋的懷憶。等我們大了,爸丟了包括供月的一切習俗,也是等我明事理了才知道,他不是迷信,只是用那些習俗來豐富我們那個年代的節(jié)日,給貧窮的孩子們一種富有內(nèi)涵的生活。
而如今,中秋依舊是鍋里的餃子,桌上的月餅。只是這些都是我記掛著再忙也要給父親準備的。我一家家地挑月餅,愛人說別買了,誰吃啊。我沒理會,依舊認真挑不同廠家不同餡的月餅,因為他不知道我心里的中秋必須有月餅,爸心里的中秋必須有兒女。當年的爸媽再窮也想法給我們過節(jié),其實那是過生活的情趣,是一種銘記于心的念想。
記得前幾日同事們說現(xiàn)在什么都不缺,過節(jié)沒必要弄好多菜。但是我堅持給上學不放假的孩子做幾個,因為我也想讓兒子過出生活的味道,心里有節(jié)日的煙火,在平淡的歲月里留下幾抹念想,等他大了,也能想起有父母陪伴的中秋。
![](http://thealdertree.com/uploadfile/2018/0923/20180923101808679.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