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尜兒
文化信使/吳守貴 編輯/繁花似錦
正月初二這天,三個姑娘都帶著姑爺、孩子回來團聚。大人小孩共十二口,歡聲笑語不斷,熱鬧非凡。我和老伴看見三個姑娘家庭和睦、幸福美滿,樂得合不攏嘴。姑娘、姑爺戴上圍裙挽起袖子下廚,有的擇菜、有的改刀、有的炸魚,真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好一派熱鬧景象。當(dāng)我看到四個外孫相互禮讓、玩得開心時,也勾起了我自己對童年的回憶。
我的童年盡管處在困難年代,缺衣少食,但因為有父母的呵護,還是充滿了幸福與快樂。
遼西的冬季是漫長的,在正月,大人們都借正月空閑時間串門兒、走親戚,交流生產(chǎn)和管理經(jīng)驗。孩子們也穿上過年才換的新衣服、新鞋和新襪子,迫不及待地跑出去與小伙伴們相比、顯擺一番。
女孩子們選個背風(fēng)的空地跳皮筋、抓嘎拉哈自不必細說。男孩子們湊到一塊兒玩扔坑、彈玻璃球、打尜兒等游戲。
玩打尜兒游戲是孩子們的最愛。尜是一種兩頭尖中間大的玩具。把尜放在硬地上,右手握根棍子,稱為尜棍,用尜棍敲打尜的一頭,待尜騰空的同時,揮動尜棍將尜打出去,打得越遠越好。
玩打尜兒游戲,經(jīng)常由孩子頭兒大虎出頭組織,大虎安排留根兒回家去取尜和尜棍,六人分為A、B兩組,大虎為A組、留根兒為B組,為公平起見,剩下的四人通過“錘子、剪子、布”,三戰(zhàn)兩勝決定擇組優(yōu)先權(quán)。
戰(zhàn)場擺在生產(chǎn)隊的南墻根兒。先講規(guī)則,是來“哈蘇”的還是來“五張啪嘰”的,多數(shù)人主張來“哈蘇”的。那啥叫“哈蘇”呢?就是輸?shù)哪且唤M的成員,無論贏的那一組把尜兒打到多遠,輸那組成員撿回尜時口中都要一直念著“蘇”回到城里,聲音以別人聽得到為準(zhǔn),來三輪定輸贏的。
講好規(guī)則后,靠墻根兒畫個寬2米、長2米的城池。在城門口預(yù)先畫一道線,尜兒要擺放在這道線后面打才有效。先后次序由領(lǐng)隊通過“錘子、剪子、布”而定。A組人打出去,B組人原地撿起投回城池,投進城里即算B組贏,A組換人打,若打出再投進城,A組再換人,直到投不進,A組那人在尜兒的落地位置接著打一次就算成績了。怎么算成績呢?用打尜兒那根棍去量,有多少棍記賬。三輪完事,按成績多少計算輸贏。贏的這一組每人再打一次,輸?shù)哪且唤M的人分別把尜兒撿起“蘇”著回到城里,游戲在笑聲中結(jié)束。
魯迅先生有句名言:“游戲是兒童最正當(dāng)?shù)男袨椋婢呤莾和奶焓埂?rdquo;游戲鍛煉了孩子們身體平衡、肢體協(xié)調(diào)以及力量控制能力,游戲給了孩子自豪、滿足、開心等積極的情緒體驗。同時,為孩子提供了展現(xiàn)其潛能的機會。
“姥爺,吃飯啦。”
我的回憶被外孫的招呼聲打斷,而打尜兒卻是我一生忘不掉的情懷。
![](http://thealdertree.com/uploadfile/2018/0321/20180321075930762.jpg)
[責(zé)任編輯 趙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