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豆国产原创中文av网站_日韩人妻无码一级毛片基地_国产福利在线人成观看_亚洲AV中文久久精品软件下载

【今日朝陽網】正月十五的回憶(高占國)

摘要:這年過得真快,一晃正月十五了。盡管這年少了很多年味,但仍給人留下了些許眷戀。

正月十五的回憶

文/高占國 編輯/趙盼

  這年過得真快,一晃正月十五了。盡管這年少了很多年味兒,但仍給人留下了些許眷戀。

  然而我眷戀的不是今天這個正月十五,而是孩提記憶中的那個十五。

  小時候,放寒假時總要回老家去。但一般情況都是正月十五之前就開學了,在我的記憶里只要回老家,就沒有按時返校的時候,現(xiàn)在想起來不外兩個原因:一是不愛上學,想多玩一天是一天,當然也包含著奶奶、叔叔、大爺無原則的溺愛。二是農村正月十五的燈會和提前煮熟的豬頭。因為,從進入臘月殺豬那天起,我就對豬頭上了心,特別是我們家這天還要煉葷油,油梭子也是我的心愛之物,時至今日,依然如此。煮豬頭本來都是二月二才進行的,但奶奶為了我和大姐能吃上豬頭和油梭子,堅持改在正月十五。

  老家正月十五的燈會也不知是沿襲了多少年的習俗,即便是文革時期,也沒停止過。

  辦燈會,自然有會首。會首的條件是在營子里德高望眾,有組織能力,能說會道,老輩人喜歡,同輩人擁護,小輩人敬畏,具備這樣條件的才能當會首。有了會首,還要有傘頭。傘頭就是走在秧歌、高蹺隊伍前面指揮的人,這個人也很不簡單。秧歌高蹺隊在營子里走街串巷時,要家家打圓場,在每一家秧歌和高蹺的圓場間歇中說唱一段。傘頭在說唱前把手中的傘向空中舉三舉,并隨著鑼鼓點舞動身軀,倒像是廣場舞的領舞者。鑼鼓點一停便開唱了,都是根據現(xiàn)場情形即興而發(fā),詼諧風趣又不失莊重。我現(xiàn)在還能記住一段:“打罷那鑼鼓,細聽我言哪,叫一聲老少爺們細聽周全哪,今日秧歌來到此,又賞煙來又賞錢”唱罷,又一通鑼鼓點。這時,會首會向大伙宣布:“XXX,賞錢五毛,賞煙一盒,大伙謝了!”隨后,大伙隨聲附和聲“謝了”,再敲打一通鑼鼓點,又走向下一家了。

  營子里正月十五辦燈會,十四就開始忙乎了。十四這天不用招集,各家各戶的熱心人早早就聚到生產隊。做燈用的材料早在年前就準備好了,毛頭紙、火油和粗糠。會首把人分派一下,有裁紙的,做燈餡的(燈餡就是粗糠拌火油),包燈的,用筐分裝的,真的是井井有條。

  包燈是有講究的,每年都有包燈高手在現(xiàn)場做示范:拿起巴掌大的幾張毛頭紙,在左手平放,右手從一個大筐里捏一些拌了火油的粗糠放到左手平放的紙上,左手向上一攥,接著再攥幾下,然后右手把包油餡的紙用力一擰,這一個燈就算做成了。高手做的燈包得緊實,餡大而不漏,松緊適度,燃燒效果好,晚上點著了撒到地上明亮,且燃燒時間長。盡管大伙有點不耐煩,可還得耐著性子聽。等高手示范完畢,大伙就立刻操做起來。做燈的質量還是有高低之分的,收燈的人時不時會提醒說:“XX,你看看你包的燈,太松散了,你攥緊點,多擰一圈行不行?!”。

  快到中午了,燈也包完了。會首說:“燈也包完了,大伙都受累了,大盆里有堿水,都好好洗洗手,火油味太大?;丶页酝觑堅琰c出來,太陽沒下山時就該打場了。”年輕的有人連手都不洗就一哄而散了,幾位老實持重的把裝燈的筐再檢查一遍,看看有沒有遺落的煙火,又告訴飼養(yǎng)員上點心,這才鎖上門各自回家。

  正月的天有些長了,這時節(jié),各家又大都吃兩頓飯,吃完飯?zhí)栠€有兩桿子高呢。

  孩子們耐不住性子,吃完飯都聚到了大街上。一些上了年紀的人也來到隊部前,倚著墻根或蹲著或站著,漫無邊際地扯著閑篇兒。十多歲的孩們有的打尜,有的打老爺,還有的在瘋跑。

  當然,聚集人最多的是置放鑼、鼓、鐃的地方,鑼鼓敲得震天響,偶而還有幾聲二踢腳和孩子放的小鞭兒聲。那個時候,人們的生活水平雖然不高,但對未來依然充滿期盼。沒有愁眉苦臉,沒有怨聲載道,在男女老少缺少營養(yǎng)的臉上,仍煥發(fā)著幸福與滿足的喜悅。而年,在人們心中的期盼仍是那樣的濃烈,年是任何節(jié)日都不能取代的。正月十五一過,這年便結束了。如果說年三十是年的開幕,這十五的燈會就是年的落幕。

  太陽還有一桿子高的時候,鑼鼓突然停了,人們從嘈雜中回歸平靜。踩高蹺和扭秧歌的人們都自動圍向傘頭,傘頭仔細檢查著每個人的裝束,或幫助緊緊衣褲,或在丑的臉上再描上幾筆,有時還查看一下高蹺腿子的綁繩是松是緊,有時還摸一摸高蹺腿的鐵箍。保管早已把做好的燈分發(fā)給了撒燈的人。撒燈的人多是五十多歲的,因為這個年齡的人穩(wěn)重,撒燈時不溫不火,不會像年輕人那樣毛手毛腳,因為那時家家戶戶的柴垛都在院外,一不小心著了火就麻煩了。那時也有把人家的柴垛燒了的事,但我沒聽到有說三道四,打官司告狀的。我倒覺得,那時雖然貧窮,但遠比時下的一些人好得多,現(xiàn)在富足了,人心不古的人反倒多了起來。在保管裝車的時候,也會有人過來要幾捧燈,說是撤放到祖塋地。我們家奶奶是不讓家人去要的,說那樣是心不誠,都是奶奶做好后,我和大爺去撒的。

  說話間,人們聚齊了。最前面的是旗手和傘頭,隨后是高蹺和秧歌隊,再后面就是看熱鬧的大人和孩子們。第一站是穿過半個營子先到廟上,在這里打個圓場,放一掛小鞭兒,10幾個雙響,這些東西是由生產隊準備的。撒燈人在廟前廟后撒了一圈燈,傘頭又唱了段祈福的歌。這時隊伍就往回轉了,走在最前邊的不是旗手和傘頭,而是四個撒燈的人。撒燈人背著一個糞箕子,里面裝滿了撒的燈,一手提一個玻璃罩的汽燈,一手拿一個帶尖的杈子,一邊走一邊撒著粗糠拌火油做的燈。后面跟著旗手和傘頭,隊伍行走在撒著燈的崎嶇村路上。

  大家在汽燈的照耀下來到了營子口第一家。這家的主人見撒燈的、高蹺和秧歌隊來了,早做好了準備。院中燈籠高掛,院子四角都點上了大一點兒的燈泡,院子里燈火通明。老遠就放了幾個二踢腳,快到院時又放了掛小鞭兒,院中央放上高桌,桌上放著暖壺,幾只大碗,一個碩大的旱煙盒子,里面放著一本寫滿字的小學生作業(yè)本,這是卷煙用的,邊上還放一盒“農豐”牌香煙。雖說是本營子人,人們依舊打躬作揖,噓寒問暖,客氣非常。在鑼鼓點中高蹺踩個圓場,有高手做了個捕蝴蝶。那秧歌也不示弱,尤其是丑角那裝瘋賣傻的夸張動作,更是引人捧腹大笑。最后傘頭唱了段:“秧歌來到第一家呀,跳得歡來耍得雜,本想在此多耍會,后面還有好多家。鑼鼓響,腿要抬,一邁步呀,就走了哇呀,唱到這呀,說一聲呀,你想送啥快點拿!”這時,只見主人拿了五毛錢、兩盒煙和一包點心來到院子中央,做個羅圈揖,把東西給了會首,會首又高聲重復一遍,把東西放到搭褳里,傘頭又高聲喊了句“謝了”,眾人跟著齊頌一聲“謝了”,隊伍又走向下一家。

  我們的營子沿溝分布,順勢而為,南低北高。當走到營子北頭最后一家時,天上居然飄落了一點雪花。老人們說,這才是應時令。老輩早就有講:“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燈。今年時氣多好,燈也撒完了,也落雪花了,今年一定是個順當年。正好,他們家的院子寬敞,也扭得開”。這鑼鼓點驟時緊密起來,那踩高蹺的如履平地,前躥后跳。那扭秧歌的扭腰跨臀,左擰又擺好不熱鬧。撒燈人把余下的燈撒在了院子的各個角落,頓時通亮起來。主人乘興又拿出一摞二踢腳,碗里斟滿了熱騰騰的白開水。小年輕的爭著去放二踢腳,上年紀的喝著熱騰騰的水。

  此時,已近午夜。雖然天空飄著幾朵雪花,但卻感覺天有點透明的藍,月亮撒下的光芒似乎也有些藍。人們喝著白開水,卻感覺加了蜜糖。大伙兒仰望夜空,傾聽鞭炮清脆的炸響。居高放眼望去,那蜿蜒的村巷,那點點燈火,匯成了一條騰舞的火龍,好不壯觀!

  年,就這樣過去了?;貞涍^去,心里總會有幾分溫暖。而明天,人們將日復一日地繼續(xù)打拼。因為,希望總在前頭牽引著每一個熱愛生活的人……

  

小鏈接

  高占國,遼寧省朝陽市教師進修學院原工會主席。

好名聲網

【本網聲明】


網站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