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入學(xué)那天
文化信使/石玉梅 編輯/立軍
2017年8月25日,是姑娘去朝陽市一高中報到的日子。
這一夜,我卻無法入眠……
站在櫥窗旁,微涼的秋風(fēng)揉搓著心頭沉淀已久的思絮,拉長了心靈深處那份篤深刻骨銘心的記憶……
那是1987年8月31日,我將邁入高中的大門。清晨4點多,在朦朧的夜色中,在母親欣慰的目送中,我背著書包,父親推著一臺破舊的自行車(車座上綁著行李,車把上掛著洗臉盆和其它生活用品),開始用腳趾丈量18里路程。我的家鄉(xiāng)地處偏僻,那時交通又不方便,家里唯一可用的交通工具,就是那臺退了色的自行車。
初秋的早晨,已泛起絲絲涼意,夜幕依然籠罩著大地。我在父親的陪送下,深一腳淺一腳的前行著。一路上,父親給我講述了他的求學(xué)之路:那是上世紀60年代初,新中國的教育事業(yè)還處于初始階段,父親要背著行囊步行50多里路去求學(xué),那時衣食匱乏,在貧困和饑餓中,父親艱難地完成了學(xué)業(yè)。父親鼓勵我:你現(xiàn)在多好??!有自行車,又有大客車,學(xué)校條件也改善很多,師資配備也不錯,趕上好時候了。
步行十八里沙石路,耗盡2個多小時,終于趕上了大客車。下車后,學(xué)校安排高年級同學(xué)接了站,我和父親很順利地到達了學(xué)校。那時的校園,教室還可以,青磚瓦房,整潔干凈。住宿條件相當(dāng)差,宿舍上下兩鋪大板床,40多人擠在一大間屋子里,冬天的寒冷,夏季的燥熱自然逃不掉(伙食定量,很多同學(xué)吃不飽)。安排妥當(dāng)后,父親便準備離開。
“我有3元錢車費便足夠了,這20元錢你留著用吧!”父親說著便把錢塞進我衣兜里。
“我?guī)У腻X已經(jīng)夠用了,這20元錢您拿回吧!”我知道這20元錢對于我的家庭意味著什么。
“在外不比在家里,家里不花錢也能吃上飯,拿著吧!”父親執(zhí)意不肯收回。
鼻子一酸,我的眼睛濕潤了,我沒有言語,生怕眼淚順著話語流出來。我的學(xué)費和伙食費(當(dāng)時每月18元),一部分是父母親口積肚攢得來的,另一部分是從親朋那借來的。那時的我已懂得了媽媽口中“東挪西借”、“拆東墻補西墻”過日子的艱辛。望著父親漸行漸遠的身影,我終于忍不住淚滴腳下,打濕了我高中三年的學(xué)習(xí)生活,激勵我不能放松一刻的神經(jīng)。
一夜的似睡非睡,清晨6點鐘,我準時地做好了早餐,叫醒了熟睡的丈夫和孩子,洗漱吃完飯后,驅(qū)車去了一高的路上。20分鐘左右,來到朝陽市東大橋右側(cè)板路上,放眼望去,車已難前行,馬路兩邊早已轎車林立,甬路上人群川流不息,中間爬行的車子緩慢蠕動,來到一高大門100米外,已被人群圍得水泄不通,陪送的家長和入學(xué)的孩子相擁在一起焦急地等候。
在一高中我的一位恩師的陪同和介紹下,我目睹了一高的校園:教學(xué)樓威嚴聳立,宿舍樓窗明幾凈,整潔的青石路,綠草萍的操場,精致的花壇,刻意點綴的一片片綠地……多美的校園,多么好的學(xué)習(xí)環(huán)境,我感嘆著!
三十年了,自行車成了陪襯,小轎車成了主流,沙石道演變成油漆板路,青磚瓦房仰望著層層高樓,幽靜的農(nóng)村相擁著一方城市的繁華……一切的一切,隨著時代的步伐在前進,在變遷,走向了繁榮,走向了昌盛……
放眼過去,七、八十年代的天空早已退出歷史的舞臺,只殘留一抹記憶,多想通過這支瘦筆,給孩子一份警醒和啟迪;仰望天空,2017年的天色尤顯得清澈、湛藍、絕美……多希望今天的孩子,更多一份珍惜,更多一份努力,展開理想的翅膀,在新時代的天空中奮勇翰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