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山貨
文化信使/王宗文 編輯/明月
又到了采山貨的季節(jié)。
小時候,立秋一過,大人們總是說:“頭伏走,中伏過,末伏到了采山貨。該去山里看看了”。末伏都是在立秋以后,過了立秋,山上野生植物漸漸成熟,大田里的莊稼卻正值灌漿揚花期,離收秋尚早。這個季節(jié),不失為采摘山貨的最好時機。
說到山貨,好多城里人會把鄉(xiāng)下野生的產品都統(tǒng)稱為山貨,是很不對的。山貨只是在大山深處才生長的純天然植物,諸如榛子,山梨,山里紅,還有像菌類的紅蘑等。這些東西在山外,即使在荒山野地也不會有,像山棗,山杏,那是相當普遍的,是不會被稱為山貨的。
山里人采山貨,首先看準的,是誘人的榛子,還有口感極好的紅蘑。
榛子在城里人眼里并不陌生,有名的開原榛子多數(shù)人吃過,但有些是經過人工培植而且是加工過的成品。山里的榛子則不同,高高的山坳里,在綠色的植被中,總會有一叢叢、一簇簇的榛柴棵子,我們都叫它大榛柴。榛棵子靠根系繁衍,串根,如果周圍不是有長勢特強的植物,幾年便會串得相當大的面積,在成片的榛柴棵子上,結著一嘟嚕一嘟嚕的果實。這才是純天然的山榛子。
走進大山,盡管榛柴棵子密集成片,高度也很適宜采摘,但采榛子并非易事,里面蘊含許多訣竅。距離村落很近的山上,很難覓到可心的果實,這可能與人們打柴有關,好多人會把榛柴棵子割回當柴燒。新長出的雖然旺盛卻很難坐果,即使有了果實,里面的仁也是空的。所以我們每次去采,都要先砸開幾個,看看果殼里是不是有果仁的存在。
每次進山,能夠采上滿滿一口袋榛子,是最喜不過的事?;丶液?,剝去葉托,便是黃澄澄的皮殼。隨便找塊石頭,放在石塊上,“啪”地一砸,里面的仁便呈現(xiàn)出來,吃在嘴里,香透了。每年,我們會把采的榛子剝光,晾干,然后放起來,等到春節(jié)或有客人,才拿出來吃。盡管住在山里,也很難隨便就吃上一回榛子的。
說到紅蘑,采集的人很多,往往是天一擦亮,山上人就滿了。紅蘑的生長離不開松林,但松林深處很難揀到,它多生于松林邊緣且接近松林的地段。它不像松蘑那樣成片,但絕不會孤零零地生長。一般都是遇見一塊,周圍必有三五塊甚至更多。另外,采紅蘑的季節(jié)要掐得特準,立秋前不會有一塊生長,而秋后則越冷越起。往往是秋分后還有人去山里揀價格很高的紅蘑。當然,如果長時期沒雨,我們只有望山興嘆。
對比一下在采山貨中,摘山梨是比較容易的事。滿山遍野的山梨樹,隨便找?guī)字?,會叫你滿載而歸。但山梨不是摘下就能吃的,需回家后捂上一段時間。我們當?shù)赜幸环N長勢很強的植物,人們都叫它捂梨蒿。每當采回山梨的同時,也會順手帶回一捆蒿子,回家將它和山梨裹在一起,找個適當?shù)娜萜?,放上十天半月,那口味,絲毫不比超市里的水果遜色。
至于山里紅,現(xiàn)在很少有人采摘了。有些人為了藥用,每年或多或少采上一點。山里紅是沒人食用的。這主要是它太小太澀。有些戲劇歌曲把山楂稱作山里紅,很不準確。山里紅其實是山丁子,山丁子又分梨丁子、沙果丁子和山楂丁子幾種。被稱作山里紅能當果吃的只有沙果丁子。不過近些年,山里紅的價值也很高,除藥用外,里邊的籽就是各種果樹苗木的種子,蘋果苗用的砧木大多都是用山里紅籽畦出來,然后進行嫁接的。
這些年,采山貨也有不少變化。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漫山的山梨幾乎無人去采,而采鋪鍋葉子的人卻一年比一年更多。
鋪鍋葉子就是深山里才有的椴樹葉。椴樹分大葉椴和小葉椴兩種,大葉椴長勢快,其木質柔軟,且葉片較大。山里人蒸饅頭,做干糧,都是先把大葉椴樹的葉子鋪在鍋里的屜簾上,然后才去做如饅頭包子之類的面制食品。這葉子的優(yōu)點是葉片舒展,無異味。用完后,好揭不破,洗凈晾干后還能繼續(xù)使用。山里人都叫它干糧葉子。也許是現(xiàn)在人們吃的面食太多,每年秋后,都有一撥一撥的人去采。
打干糧葉子是件很有趣的事,山里的榆條多的是,人們都是用樹條把采下來的葉子穿起來,然后一串一串地拿回家,掛在屋檐下,以備冬天時用。用這種樹葉鋪鍋蒸出來的面食有一種特殊的香味,無公害。不像有些人用剪開的編織袋或塑料鋪鍋,長期使用塑料編織袋,對人身體是有害的。
所以鋪鍋葉子如今成了佳品。我們會毫不費力地打來一些,然后去當做禮物送人。
親朋好友中,也有自己來采的,都是中午來到家里吃飯,席間,嘮嘮家常,倒是覺得親情更加濃厚。
采山貨,在山里就是件極平常的事。對于我,卻是一個全新的內涵。從前,蹚著大山留下的腳印,托起無數(shù)個帶著色彩斑斕的幻想,以野趣追逐奇異的夢。在大自然的懷抱中,不知疲倦地嬉戲在草茂林高中,以一種特殊的意境,品嘗山里獨特的豐厚。也許,過去我們只是尋找一種溫飽,今天卻是接納大自然奉獻給我們的那份純真。
在極佳的季節(jié)里,山貨總是誘惑著我的雙手,去采擷那些天然的綠色。似乎變成我的生活之一。
[責任編輯 立軍]
![點擊查看大圖](http://thealdertree.com/uploadfile/2017/0628/2017062803222550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