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每隔一兩天,我都要到小區(qū)附近的農(nóng)貿(mào)市場去買菜,準備為自己做上一頓可口的飯菜。
苕尖與苕藤
文/瞿軍(四川) 編輯/雅賢
每隔一兩天,我都要到小區(qū)附近的農(nóng)貿(mào)市場去買菜,準備為自己做上一頓可口的飯菜。
上周末,我剛走進嘈雜的農(nóng)貿(mào)市場,就見到一位年約六十多近七十的老人在賣新鮮的苕菜。自己吃素居多,比較喜歡吃這類菜,便興沖沖問了老人一句:“這紅苕藤咋賣?”
老人看了我一眼,臉色一下變得不那么好看,用不滿的口氣問我:“你說什么呢?我這是苕尖,不是苕藤。苕尖是人吃的,苕藤是喂豬的。”說完,埋頭理菜,不再搭理我,也不像其他賣菜人那么熱情,極力把自己的菜推銷出去。
“哦,這是苕尖!”我一下感到面紅耳赤,訕訕地跟老人撘話。同時,也后悔自己的無知和大意。“尖”與“藤”僅一字之差,雖然同是一根秧苗上長出的東西,卻有如此差別,很深刻地區(qū)分出人與動物所食的不同部分??此埔粋€小小的生活知識,卻蘊含了些許哲理。
看我一臉訕笑,又沒有離去,老人的口氣這才緩和了許多說:“兩元錢一把,挺新鮮的,剛從自家地里摘來的,要嗎?”
我掏出幾元零錢,買了兩把。
他看我一個大男人,又不像常做飯的樣子,老人又叮嚀了一句:“放幾個干辣椒,用清油大火炒兩下就行了!”
“謝謝!”
我轉(zhuǎn)身離開了老人的菜攤。邊走,邊回味他那句“苕尖是人吃的,苕藤是喂豬的”。試想,我們這代人,還算是比較貼近生活的,而女兒那一代,不敢說“四體不勤,五谷不分”,起碼也是很少了解生活,除了讀書學習,幾乎沒有多少可以玩耍、感受生活的時間。我尚且分不清“尖”與“藤”,他們那一代呢,恐怕更難了吧!
小鏈接
瞿軍,打工十年,警察十年,記者十年。四十年讀書不輟,堅持筆耕,發(fā)表小說、散文及詩歌等作品百余篇。作品散見于國內(nèi)各大刊物。曾在《蜀報》《四川靑年報》《綿陽晚報》從事過記者、編輯等工作。著有散文集《心靈的旅行》。作品多次獲得國家和省市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