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
文化信使/袁海勝 編輯/立軍
腦門和胳膊與陽光接觸有灼痛感時,盛暑已至矣。
斯時,用通常的“熱”字已無力形容天氣之熱。古人在汗水淋漓,焦躁不安時心生靈感,把這段節(jié)氣定為“暑”。暑期、暑假、暑氣稱謂應(yīng)運而生。
“這段”即公歷七月間,七日或八日為小暑。小暑——太陽黃經(jīng)105°,像有人不停地往太陽那個大火球里加煤,越來越熱,陽光不再溫柔。把手伸出去,燙。太陽此時直射北半球,雖然開始從北回歸線向南移動,仍不錯眼珠盯著北半球,何其執(zhí)著?用我們的工作術(shù)語,北半球熱量收支情況是收大于支,多余的熱無處消化,只能派發(fā)給眾生靈,不熱咋整?
北半球生靈在太陽熱辣的目光注視下幸福生活,不亦快哉!
從程度上講,小暑是初期,熱剛滿心歡喜地邁過門檻四處張望,還有一段路程要走。天文學(xué)上講小暑時北半球光照時間已經(jīng)逐漸縮短,但真正的炎熱還沒到來。陽光灼灼,你出汗不出汗別說,此時還不是熱的極點。似乎是不講理,但宇宙間理是大秩序,萬物萬事不能逾越。這種大秩序平民不考慮也罷,我們把所有心思轉(zhuǎn)移到如何享受大自然的恩賜上。
懂得享受造物之美,也是一種智慧。
古人把最熱的節(jié)段又稱為“伏”,并劃分為三塊——頭伏、中伏、末伏——像標(biāo)明了熱的刻度。伏天最大的特點是溽熱氣悶,衣服被子洗后不易曬干,像是啥都在出汗。
小暑乃入伏之初,吾鄉(xiāng)習(xí)俗是在這一天吃面。民諺說“小暑不算熱,大暑三伏天。”小暑很多地方平均氣溫近25—28℃,乃小灼,眾生靈欣然承受。上帝的幽默無處不在,手把遙控器慢慢加溫,看著人們紛紛揚起流汗的笑臉。此時萬物豐茂,綠鋪天蓋地,莊稼這種人類自己的植物長得很好,花與草繁復(fù),一些鮮艷的顏色熱烈,上帝看得眼花繚亂,這些都是讓眾生高興的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