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條邊
文/姚玉民
柳條邊始建于皇太極崇德三年,完工于清康熙二十年,是清廷防止?jié)M族漢化,實行種族隔離,在東北和內(nèi)蒙古境內(nèi)修筑的一道標示禁區(qū)的綠色籬笆。這條歷經(jīng)三朝,用時四十三年的浩大工程,全長1300余公里,如一條巨龍盤踞東北大地,曾被人稱為關東綠色長城。
在長為1300余公里,寬高均為1米的土堤上,每隔5尺插柳條3株,各柳條之間用繩索連接,這種“插柳結繩”頗像中原地區(qū)的竹籬笆。土堤的外側,挖一條深深的邊壕。在這條人為的綠色屏障上,設有邊門20座,邊臺168座,水口數(shù)百米處(柳條邊橫跨江河處稱為水口),用于瞭望巡查,關卡堵截漢人,在邊門里還設有關押犯邊人的囚室。
滿清皇帝以其“超人的智慧”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柳條邊”——一條戒備森嚴的警戒線,曾讓他們頗為自豪。乾隆皇帝在《柳條邊》的詩里寫到:西接長城東屬海,柳條結邊畫內(nèi)外……取之不盡山木多,植援因以限人過……周防節(jié)制存古風,結繩示禁斯足以。金湯鞏固萬年清,詎系區(qū)區(qū)此樹柳。其得意之情和期許之高溢于言表,似有與長城比肩之意。但無情的歷史卻以鏗鏘的腳步迅速擊碎了這個金湯萬年的美夢。隨之“周防節(jié)制、遺存古風”的愿景遂成泡影。歷史是公正的,它以濃重的筆墨留下了滿族人馬踏長城、揮戈入關的雄姿,和御駕西征、開疆破土的偉業(yè)。但這條以人字形寫在東北松遼大地上的“柳條邊”,卻隨著清政府的衰落和覆滅,被歲月的煙塵而埋沒于黑土地下,只留下支離破碎的幾處殘段和斑斑駁駁的些許遺痕。成為一處爭議頗多的、得不償失的建筑垃圾。
今天,站在邊門的遺址上,那道沉重而黑暗的歷史之門又向我們徐徐開啟,讓我們情不自禁地追憶和品讀。清代東北地區(qū)的封禁是中國歷史上一種特殊的政策,就其核心而言,不外乎是滿族統(tǒng)治階級維護自己利益的手段。歧視漢族是滿清王朝貫徹始終的根本方針國策。事實足以證明柳條邊是一條封禁地域、隔離漢民族的邊界線。這條隔離帶證明了在滿清政權統(tǒng)治下,漢族人和滿族人的不平等。乾隆皇帝在《柳條邊》詩中的無意流露,也算泄露了天機:“我來策馬循邊東,高可逾越梳可通,麋鹿來往處時獲,其設還與不設同。”這說明邊墻并非高不可越,更何況稀疏的柳條呢?麋鹿尚能往來自由,偶爾也被編外的漢人捕獲。對動物而言,設與不設并無什么不同,但對于人而言,可要嚴厲得多了。試想,在一個統(tǒng)一的國家里,漢人居然不能夠自由地出入國土,況且那國土也曾是他們的家園。這與“華人與狗不得入內(nèi)”的故事相比,更有過之而無不及。不僅讓人唏噓再三、痛心不已。
所以,柳條邊是民族融合的大倒退,是清朝統(tǒng)治時期的一大敗筆。這種封禁制度的本身,從其制定之初就已注定它的失敗。除了民間的偷越,官吏的瀆職腐敗等因素,就是乾隆本人也不得不在國家利益和民族利益的沖突中,不斷地做出妥協(xié),甚至有時不得不開禁??傮w來看,這種嚴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東北地區(qū)的深入開發(fā),更為嚴重的是,致使邊疆空虛,從而為以后朝鮮半島人流的大量越墾和俄羅斯入侵提供了可乘之機。因東北一帶漢人人口數(shù)極其稀少,沙俄輕而易舉地殖民東北北部,強行割走了140萬平方公里的廣大領土,應該說,清朝的幾位“英明偉大”的皇帝:其咎難辭,其責難推。
[責任編輯:雅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