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子情深
文化信使/徐玉松 編輯/天河水
隨著時代進步,過去生活中常見的一些“老玩意兒”,正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如做鞋子這門手藝已經(jīng)面臨失傳,再也難以看到人們坐在炕上納鞋底子的情景了。寫下這些文字,期能幫助網(wǎng)友了解過去的年代,每一個家庭主婦的不易,并呼吁珍愛今天的幸福生活。
——題記
現(xiàn)如今,大街上來來往往的人們,腳下一般都穿著锃亮的皮鞋,有長及膝蓋的,有剛過腳踝的。除了皮鞋,還有各式各樣的運動鞋,老北京布鞋……但我還是喜歡母親做的布鞋。
小時候,母親常常做鞋子。一大家子人,老少十幾口都要穿鞋。于是,勤勞的母親整個冬天都撈不著休息。
過去的年代,莊戶人家開始貓冬的時候,母親就計劃做一家人的鞋子了。每人至少一雙棉鞋一雙夾鞋(單鞋)。我家四世同堂,老太爺、老太太,爺爺、奶奶,四位長輩,再加上叔叔、姑姑和我家的幾口人,總共十幾口人,自然需要幾十雙鞋子。
做這種布鞋,要經(jīng)過多種工序,并且需要一針一線地縫制。
先從做鞋底開始吧。總共分五步,第一步:打袼褙。母親用面粉打一大盆糨糊,再找來幾塊門板,把自家的舊衣服提前拆好,根據(jù)厚薄搭配,一般是先抹一層糨糊然后糊上一層布,以此類推。一般來講,這種袼褙需要三層布。然后,就是放到冬日暖陽下去曬了。要選有陽光的天氣,否則曬出的袼褙就軟而不挺脫,也就是沒糨力。第二步:鏇鞋底。就是依著鞋底樣剪鞋底面。先粗略地剪下底樣袼褙,再依著鞋樣剪出一個合適的底面,然后用線縫上兩層一起剪,完全一樣算合格,一雙鞋得六個一模一樣的鞋底面。第三步:粘合。先把一層鞋底面的四周沾上一圈白色的邊,需要粘四個,另兩個要依著鞋底面剪一個比底面大一厘米的白布,然后把底面包上,難度是四個圓弧部分,要提前剪開幾個小口,要不就會打褶子。第四步:再把三層粘合在一起,底層是全包的呦。切記,兩只一定要相對的,否則你的鞋就成了“順腳”的了。第五步:納鞋底。母親大多都是利用晚上的時間納鞋底。就著月光搓麻繩,可不要小看搓麻繩,母親搓出的麻繩又勻又不浪費麻線。我有時也想幫母親搓幾根,可是麻線就是不聽話,不是粗細不勻就是有的地方勁兒細密,有的地方稀疏,繩既不結(jié)實又不好用,沒納幾針就斷了,可見,啥活都有技術(shù)性。再說納鞋底,母親納出的鞋底疏密有致,就像一件工藝品。我有時也想幫母親納鞋底,母親就起了頭,打好樣讓我納,沒納兩行就走樣了,不是這針歪了,就是那針密了,沒辦法母親還要拆了再重新納。讓我敬佩不已的是,即使是摸黑,母親也能把鞋底納得錯落有致。也許正如賣油翁所說的“無他,唯手熟爾。”老太太和奶奶的鞋底前尖只有兩個指頭寬,是又細又長型,如一個縱切的丫丫葫蘆。因為,她們都是三寸金蓮,所以鞋面上更要下點功夫。直到后來,人們都買現(xiàn)成鞋子穿的時候,她們的鞋子都不好買。
再說做鞋幫。這鞋幫的學問可大了。夏天的鞋是小筐形狀的,春秋是松緊口的,冬天是棉鞋。老年人的鞋是兩片鞋幫,中間鞋面一條縫,在縫的收尾處也就是靠腳背的部位再縫上一個“算木疙瘩”——就是自己剪大約兩厘米寬的黑色布條,卷成細繩再用線縫上,要針腳細密,然后編系成一個結(jié),頂上露一個折疊的頭,算得上是工藝品,估計現(xiàn)在的人很少有能編得上的了。后來有了丈繩,就不再需要編算木疙瘩的黑色布條了。如果是給奶奶和老太太做的,鞋面的兩邊還要繡上云字鉤——也就是簡單的勾勒出云彩的彎鉤型。過去的柜圍子、門簾腰子上就有只用一種顏色的線勾勒的圖案。棉鞋的鞋幫要分前兩片,就如現(xiàn)在的北京綿。
最后一道工序是绱鞋。鞋幫過大或小了都不行,要鞋底和鞋幫非常合適才能順利完成,否則鞋還是做不好的。這里還有大底、小底之分,大底正上(绱),小底反上(绱),上(绱)完再翻過來。
隨著時代的進步,做鞋子已經(jīng)成為歷史。但是,穿著布納實底鞋的舒服感你是想不出來的,那才真得叫養(yǎng)腳排汗呢。那時的一年四季,人們出行主要靠兩只腳,都穿著布底鞋,騎驢騎馬或坐車的實在太少。一般來講,一個大男人,一年穿兩、三雙鞋根本不夠。因為沒有鞋子可以替換,有些愛動的或走路多、干活多的人,一個月就能穿壞一雙鞋。所以,過去的年月,經(jīng)??匆娪腥舜┲赌_趾頭的鞋也就不足為怪了。
有時,睡夢間依稀會聽見母親拽繩子納底子的呲呲聲,還伴著母親哼著的自編小調(diào),再想想一家人穿著母親做的鞋子的幸福感,才會真得體會到鞋子情深。這鞋子不僅是生活用品、下地干活的必需品、出行的必備品,更是一種親情的凝聚與傳遞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