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的老屋
文化信使/吳東升 編輯/雅賢
此時,鄉(xiāng)村到處沉浸在春節(jié)的氤氳中,只有老屋孤單地在那佇立著,似乎沒有半點力氣迎接這個節(jié)日的到來。在風(fēng)中,我分明看到母親站在老屋前。
歲月把老屋折磨得格外寒酸,風(fēng)從北方來,屋頂?shù)耐叩[片片飛落,空寂的老屋黯然失色。老屋的青春哪里去了?母親的青春哪里去了?
父親去世以后,在親戚的建議下,我們家里人也同意,想把老屋賣了。和買主價格都談好了,就等著交易了,母親卻臨時變卦了,說價格不行,說暫時不能賣,總之就是不想賣了。最后房子被留了下來,這下母親別提多高興了。
母親一個人守著老屋,似乎和從前父親在世時一樣,但感覺,不長時間,母親好像明顯變得更加憔悴了。大姐住的村子離母親近,就勸說母親和他們一起住。在一個秋日,母親收拾好自己的東西,住到大姐家。
母親第一次離開家,離開她生活幾十年的家,從鎖上家門的剎那,她的眼淚簌簌落下。在我們幾個的勸說下,母親一步一回頭地離開了她這個家,離開了她的老屋。
老屋是20多年前,在原來的草房基礎(chǔ)上翻蓋的。那時家境不好,為了蓋這個房子,母親節(jié)衣縮食攢了些錢。蓋房子時候,能不找別人就不找別人,母親像男人似的干活。等房子蓋好了,母親也累得瘦了幾圈。老屋很簡陋,但母親收拾的很干凈,很優(yōu)雅。母親在老屋前的園子里,種上一些應(yīng)季的蔬菜,同時還在園子里栽種幾棵梨樹。一年里,家里基本不用去市場上去買菜,母親種的蔬菜就夠一家人吃了。
有好幾次,父親勸說母親,全家到城里去定居,離開這里,離開老屋??赡赣H說她哪里也不去,就在這個地方生活,這里挺好的,有自己付出血汗蓋的家。這個事情,過了好多年,父親還時不時埋怨母親,說母親保守,就知道在山溝里生活,要是早去城里,也許比現(xiàn)在生活的更好了。就這樣,母親一直在老家的山溝里生活到現(xiàn)在。
母親到大姐家后,得到了大姐全家人的悉心照顧,生活的也很安逸。但她仍然忘不了老屋,隔三差五就去老屋去看看,她帶著笤帚,把老屋里里外外掃個遍,還讓我姐夫找人修理房子破損的地方。在逢年過節(jié)的時候,按時到老屋去,就像從前自己在這個家時候一樣,打開大門和屋門,收拾東西,貼上對聯(lián),然后在老屋的炕上再坐一會兒,才依依不舍地離開這里。
在外地工作的我們,每逢放假的時候,都要回來看望80多歲的母親。當(dāng)我們帶著妻子和孩子回來的時候,母親總是笑得合不上嘴。她說話總會提起老家的老屋,說啥時候她去老屋了,老屋漏雨了,但已經(jīng)找人修好了。說老屋后院的大樹已經(jīng)不在了,賣給村里人了……最重要的,母親總帶領(lǐng)我們兄弟姐妹和孫子孫女一起看老屋,讓我們和她一起收拾屋子,好像告訴我們,這里才是她自己的家,也是我們的家。
過年了,我們從外地趕回老家過年,再看在寒風(fēng)中瑟瑟發(fā)抖的老屋,我們感到陣陣心酸;再看母親,已是風(fēng)燭殘年,白發(fā)蒼蒼,我們心里禁不住涌起好多悲哀。我們知道,老屋和母親,才是我們眼里最在意的風(fēng)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