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信使/李玉中 編輯/素顏
精米雜豆一鍋收,
急火慢燉味幽幽。
盤桌團坐喜滿面,
闔家分饗臘八粥。
過臘八節(jié)是中國人的傳統(tǒng)習俗之一,全國各地的人們一般都會在這一天喝臘八粥(或叫臘八飯),據說中國人喝臘八粥的歷史已經有一千多年了。在我的老家遼寧省凌源市臘八節(jié)這天喝臘八粥的人也很多,但是更多的人則會在這一天吃另外一種臘八飯——黏干飯。所謂黏干飯就是用黏米加上豇豆、小豆、粳米綠、大棗等熬煮成的黏米飯,它的成分與臘八粥或如今人們常吃的八寶粥差不多。
小的時候,農村老百姓家里經濟條件都很有限,但是不論條件有多差,臘八節(jié)這天吃黏干飯都是必不可少的,只是飯里面添加的輔料沒有那么豐富而已,里面可以沒有大棗,他們認為只要能在黏米中添加進去一種豆類食材,那煮成的黏米飯就可以算是臘八專用食品——黏干飯,吃了這樣的黏干飯就算是過臘八節(jié)了。如今的人們做臘八粥或黏干飯的時候,可以添加的輔料可就多了去了,只要是有營養(yǎng)的食材都可以往里加,除了各種豆類外還有花生、瓜子仁、核桃仁、桂圓肉、海產品、各種水果、甚至皮蛋、瘦肉等等,多多益善。小時候,家鄉(xiāng)黏干飯的吃法跟吃大米飯一樣,每人一碗就著炒菜或者咸菜吃,有條件的家庭還會配上紅糖或者糖稀,吃的時候用筷子夾起一塊蘸著糖吃,又黏又香又甜,那是再美不過的生活了!一般情況下,大人們(主要是家中的女主人)會在吃飯之前盛上幾小碗黏干飯偷偷地先去供奉一下各路神靈和已經故去的先人,然后再坐到炕上和家人一起分享美餐,不然他們會感覺心里不安。在凌源,很多人家臘八節(jié)這天早上會在自家的棗樹的樹干上用刀砍出一個小缺口,然后敷上黏干飯,預祝來年棗子結得又多又大又香甜。這種做法是否有效不得而知,但是有時次年棗樹會在缺口處旁逸斜出地生出個枝杈并且結出棗子倒是常見的現象。還有一些家庭飼養(yǎng)的家畜、家禽也會象征性地分享到一點黏干飯,主人這樣做,本來是想讓它們也分享節(jié)日快樂和祝福,反倒弄得家畜、家禽們很長時間惦記再次得到美味而不愿進食“粗茶淡飯”。其實不論是吃臘八粥還是黏干飯,不論是人吃還是敬天敬地敬仙人,也不論食材配料有多大差異,其寓意都是一樣的:那就是慶祝豐收、預示團圓、供奉神靈,企盼來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在凌源,過臘八節(jié)是過春節(jié)的預演,很多渲染節(jié)日氣氛的環(huán)節(jié)內容都是從過臘八節(jié)開始的。有句民謠說“丫頭丫頭你別哭,過了臘八就殺豬”,是當小孩子忍饑挨餓以及無法抗拒別人家享受美食的誘惑而憧憬、抱怨以致哭泣時用于安慰他們的話語;還有一句民謠說“丫頭丫頭你別忙,過了臘八就掃房”,是勸說愛清潔的女孩子時用的,意思是說馬上就到臘月初八大掃除了,這幾天就不用忙于打掃日常衛(wèi)生了。凌源人從臘八節(jié)開始進入春節(jié)狀態(tài),有條件的人家陸陸續(xù)續(xù)開始殺豬宰羊、做豆腐,置辦年貨、走親訪友。臘八節(jié)后,大街上零星的鞭炮聲會時時響起,碾道里人們的說笑聲和驢馬的響鼻聲相互交織,一家挨一家排著隊碾米磨面蒸豆包,文化室里排練戲劇節(jié)目的鑼鼓聲間歇傳出,集市上買賣年貨的人們吆喝聲、討價還價聲不絕于耳。臘八節(jié)剛過,一些急不可耐的家庭便在門前貼上春聯,屋內貼上年畫,年味兒瞬間濃烈起來。這時人們會拎著點心和白酒走親戚、訪朋友,看望長輩,準女婿們則要不失時機大嘟嚕小提溜地去拜望未來的岳父岳母大人,等等。雖然那時生活都很艱苦,但越是艱苦越是盼望過年,尤其是小孩子,不到春節(jié)那天人們是閑不下來的。小時候每到臘八節(jié)家里就會非常熱鬧,因為父親會寫一手漂亮的毛筆字,楷行隸草魏都行,大半個村子的人們都要跑過來找他給寫對聯。直到春節(jié)前這段時間父親的主要活動就是整天站在地上裁紙、構思、謄寫,這期間家里進進出出的客人非常多,因此氣氛也十分歡快。
每到天寒地凍的臘月時節(jié),就會想起小時候老家過臘八節(jié)情景。山東這邊過臘八節(jié)的習俗也是喝臘八粥,今天正好是臘八節(jié),本來也想煮點臘八粥喝,可是昨日吃剩的飯菜太多了,因此今天只好繼續(xù)打掃昨日的剩飯剩菜,喝臘八粥也就免了。酒場上人們常說的一句話叫做“只要心里有,喝啥都是酒”,同理,過臘八節(jié)這天也應該這樣想:只要心里節(jié)日沒有丟,喝啥都是臘八粥,這何嘗不是一種合適的心理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