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豆国产原创中文av网站_日韩人妻无码一级毛片基地_国产福利在线人成观看_亚洲AV中文久久精品软件下载

紅山文化積石冢冢制淵源初探(下)(譚國武)

摘要:覆斗造型源于房屋與墓冢建筑,由此,古代帝王行旅征戰(zhàn)所用車輿、帳篷之華蓋(也稱覆斗),皆此形。

紅山文化積石冢冢制淵源初探(下)

文圖/譚國武(遼寧朝陽)

三、北斗信仰,諸法淵源

  覆斗造型源于房屋與墓冢建筑,由此,古代帝王行旅征戰(zhàn)所用車輿、帳篷之華蓋(也稱覆斗),皆此形。象征身份和權力地位的官方、個人印鈕也作覆斗形。覆斗鈕是我國最早出現(xiàn)的幾種印璽鈕式之一。現(xiàn)有西漢前期印章的鈕式絕大多數(shù)是覆斗鈕,尤其是姓名印,更經(jīng)常地用到這種鈕式。

  元代伊世珍《瑯嬛記》引《賈子說林》的一段故事:

  王豐為谷城令,治民有法,民多暴富。歌之曰:“天厚谷城生王公,為宰三月恩澤通。室如懸磬今擊鐘。”豐印一日墮地,損其鼻鈕,明日視之,則覆斗也。豐異之,問功曹張齊,齊對曰:“自昔君印多用覆斗,以臣料之,君當封乎?”后果封中山君。

  谷城令王豐封中山君之事,史無所載,不知是否屬實,但屬下張齊所言“自昔君印多用覆斗”,卻是事實。覆斗鈕,顧名思義就是將印章的鼻做成覆斗形。覆斗鈕是最早出現(xiàn)的幾種印璽鈕式之一。

  下圖是出土于西安東郊北齊武安王徐顯秀墓里的壁畫,北齊武安王徐顯秀為漢族武將,徐夫人為鮮卑顯貴。夫妻比肩而坐,頭上華蓋正作覆斗狀,這是北朝文化中女權高揚的真實寫照。

  那么,覆斗,或稱華蓋,又是什么呢?晉崔豹《古今注·輿服》:“華蓋,黃帝所作也,與蚩尤戰(zhàn)于涿鹿之野;常有五色云氣;金枝玉葉,止于帝上,有花葩之象,故因而作華蓋也。”

  《晉書·天文志上》:“三臺六星,兩兩而居,起文昌,列抵太微。……三臺為天階,太一躡以上下。一曰泰階、上階。”約出于北宋末或南宋的《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說玉樞寶經(jīng)》:“北辰之上,上有三臺,其星并躔,形如雙目。疊為三級,以覆斗魁,是名天階。”三臺星又稱華蓋星,是覆斗即“華蓋覆斗魁”之省稱。宋代學士院《寧宗郊祀二十九首》:“華蓋既動,紫微洞開。”《史記索隱》:“華蓋,星名,在紫微大帝之上。今言‘望華蓋’,太帝耳。”張衡《西京賦》:華葢承辰。薛綜曰:華蓋星覆北斗。王者法而作之?!端问?middot;天文志二》:“華蓋七星,杠九星如蓋有柄下垂,以覆大帝之坐也,在紫微宮臨勾陳之上。”吐魯番阿斯塔那魏晉時期墓葬中所出土紙畫“墓主生活圖”,墓室壁畫顯示華蓋北斗。圖中墓主三人居中,右下有牛車,牛車榜題“車牛”,左上墓主與帷帳之間繪有星宿,榜題分別是“北斗”與“三臺”。從右向左,寓意墓主人乘車以登天。

  晉陸機《感丘賦》曰:“見兆域之藹藹,羅魁封之累累。”后世大墓競稱“魁封”,魁即斗魁之謂。因此,先起于牛河梁紅山文化,后廣布于中華大地的帝王冢墓,其外形三階,呈覆斗狀,即源于北斗信仰。此三臺三階即為巫王登天之階(堦),又為巫王在地上的保護傘。

吐魯番阿斯塔那古墓出土壁畫,莊園生活圖局部,《吐魯番文物精粹》頁86-87

  董婕、朱成杰所著《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建筑設計思想研究》一書中說,紅山文化的北斗信仰可以追溯到興隆洼文化早期,“北斗竟然與石龍(查海石堆龍)的方位完全吻合。不僅方向吻合,而且龍頭正好處在斗魁之中,龍身龍尾也與斗柄基本吻合。”牛河梁第一地點和第十三地點之間安置第二、三、四、五、十、十一、十二這7個地點,這9個遺址地點的連線就是標準的反S形曲線。7個地點構成北斗形狀,其中,“(5號地點)是牛河梁遺址主體布局的中心。以該地點為中心的7個積石冢地點象征北斗7星“運轉”在天地之間”。?(見下圖)也就是說,積石冢埋葬之初就是按照北斗之形設計的。作為天象,北斗在早期中華文明中已經(jīng)被賦予了具體的形象,被神化了。陸思賢在《神話考古》中談到:在遼寧牛河梁第二地點一號積石冢的第21號墓中,出土了一件豬面形玉飾,用淡綠色玉琢成,扁體光潔,很有靈氣,通高10.2、最闊14.7厘米,也算是一件重器了。原報告說“神秘莊重,線條簡潔明快”。郭大順認為是取形于豬龍的面部。突出豬的大耳朵,又雕琢了一個大嘴巴,此嘴巴卻不是豬嘴,而有點像人嘴,應是已半人格化的豬靈;嘴巴的上下各刻了2顆星辰,總4顆,如果用線連起來,豈不是一個斗魁么?原來此半人格化的豬靈玉飾是北斗星君。?此斗魁正為一倒梯形的覆斗形狀。另外,在上述第21號墓和牛河梁腳下的三官甸子紅山文化墓地中,還發(fā)現(xiàn)了兩件形狀相似的三孔禮器,不同的是,前者為雙人首,后者為雙豬首(見下圖)。閻安先生認為,“假如我們將豬首作為斗魁四星的象征來看,玉器中央的三個圓孔就可以視為從斗魁引出的斗杓三星,……這兩件紅山玉器的互相映證,不僅說明了斗魁與豬形的關系,也說明了斗在此時已被神話,更說明了紅山人將豬頭神或斗神,加上三星,形成了一個完整的七星北斗狀禮器。”?

圖片來源:董婕 朱成杰 《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建筑設計思想研究》

圖片來源  閻安《洛陽卜千秋墓西山墻壁畫試說》

  筆者認為,覆斗信仰最早還是源于地穴半地穴式房屋建筑的形狀特征,因為供人出入,所以頂部并非尖狀,而是“平頂”。地穴半地穴式房屋建筑已不可見,但牛河梁遺址二號地點一號冢冢體“從頂部內收甚緩的趨勢看,冢頂應不是高聳起堆甚至起尖的狀態(tài),而是較為平緩甚至平齊的冢頂。”似乎應該是此類房屋的“陰宅版”。后來居住移至地上,但其形制還是頑強地保留下來。因這種形制受不利于防水等因素限制,后世宮殿只在臺閣等特殊建筑上使用。

  諸多方面顯示,紅山文化時期天文學已臻相當發(fā)達的程度。覆斗狀的積石冢形狀及眾多祭祀類物件都反映出北斗信仰的內涵,是中國文化“天人合一”思想的發(fā)端。篇幅所限,紅山文化與北斗信仰的話題,本文不作展開。

  “華蓋覆斗魁”還可以從古代都城建置、帝王居處之宮殿及墓葬名稱得以證明。天上北斗是紫微垣中最重要的星官,帝王所居稱紫微宮、紫宮,發(fā)育胎兒的生殖器官稱子宮,人死后用以裝尸體的棺槨稱梓宮。字雖有別,其誼則一。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祭祀是中國文化的核心特色。紅山文化從先紅山文化時期興隆洼的居室葬到冢與祭祀?yún)^(qū)的分化,到紅山文化時期冢廟壇的齊備,標志著中國祭祀禮儀文化框架初步形成,可謂中國文化的源頭活水。“紅山祭祀活動為中華禮制的起源與發(fā)展奠定了基礎框架模式,紅山文化在祭祀墓葬領域處于我國文明史的頂端。”?去年10月,在遼寧省朝陽市舉行的“紀念牛河梁遺址發(fā)現(xiàn)40周年學術研討會暨首屆紅山文化牛河梁論壇”上,發(fā)布了牛河梁遺址2021年度考古發(fā)掘新發(fā)現(xiàn),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賈笑冰說:“臺基上發(fā)現(xiàn)的地上建筑基礎,與祼禮、燎祭等祭祀行為相關的遺跡均可在《周禮》中找到相關記載,很有可能是這些后世禮儀制度的源頭。”?相信隨著考古發(fā)現(xiàn)和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深入,這些考古發(fā)現(xiàn)將為進一步認識紅山文化及其對中華文明形成與發(fā)展提供更多新的信息。

【注釋】

 ?、?董婕、朱成杰《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建筑設計思想研究》,第209頁;92頁。出版社: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時間:2016-05。

  ?陸思賢《神話考古》第103頁。

  ?《洛陽卜千秋墓西山墻壁畫試說》閻安 原載《新美術》,2020年03期。

  ?《“器”文化在紅山文化祭祀活動中的應用及影響——以朝陽牛河梁遺址為例》劉卉;劉鑫林;《渤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年03。

  ?《牛河梁遺址新發(fā)現(xiàn):2號建筑址中發(fā)現(xiàn)“祭祀”活動遺跡》新華網(wǎng)  記者:趙洪南,2021年10月15日。

(完結)

紅山文化積石冢冢制淵源初探(上)(譚國武)

紅山文化積石冢冢制淵源初探(中)(譚國武)

小鏈接
  譚國武,朝陽師范高等專科學校中文系教師,朝陽市國學研究院執(zhí)行院長。愛好古文字和古文化研究,在各類報刊發(fā)表相關文章20多萬字。曾參與《遼寧文化通史》的編寫工作,在《朝陽日報》社工作期間,采寫《努魯兒虎行》系列文章近40篇。

[編輯 雅賢  編審 春語]

【本網(wǎng)聲明】


網(wǎng)站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