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椰田古寨
文圖/文化信使 李秀敏(遼寧朝陽)
11月16日,二嫂組織歌友到椰田古寨旅游。椰田古寨位于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縣英州鎮(zhèn),這是一個黎族、苗族村民混居的原生態(tài)自然村,保留了古老的黎苗民族風情和傳承千年的手工技藝。
上午9點半,我們乘坐三亞城際3號線公交車來到這里。停車場對面竹樓二層“歡、聚、陵、水”四個大紅中國結分列在“椰田古寨”牌匾兩邊。竹樓一層是售票處,旁邊有一個可供百人休息的長廊。大家排隊掃健康碼量體溫買票,在導游帶領下走進景區(qū)。迎面的綠竹墻上寫著黎族苗族問候語,導游耐心地教,游客認真地學,希望進入景區(qū)能夠用上一兩句。接著參觀圖片展覽,展覽室外,高大的椰樹林遮天蔽日,錯落別致的黎族船形屋、寮房、谷倉和苗族吊腳樓映入眼簾。百年谷倉旁邊的小亭子里阿婆正在織黎錦,歌友問阿婆:周圍這些陶罐里邊是什么?阿婆告訴大家:每個陶罐里邊放著不同的植物,用來染織黎錦的彩線。
說起黎錦,自然會想起黃道婆。宋末元初黃道婆做童養(yǎng)媳,不堪忍受婆家的虐待,流落到崖州,向黎族姐妹學習棉紡織技藝,并加以改進。40年后返回故鄉(xiāng),將黎族的棉紡織技藝帶回江南,繼續(xù)不斷改進推廣,促進了長江流域棉紡織業(yè)和棉花種植業(yè)的迅速發(fā)展,被后人譽為“衣被天下”的“女紡織家”。據說是3000年前就有了黎錦。阿婆說:一條成品黎錦至少要兩個月才能完成。我們由衷地敬佩黎族姐妹,能將這個古老技藝傳承至今,大家爭相與阿婆合影留念,并翹起拇指為阿婆點贊。
告別阿婆,走向古寨,前面橫著兩根纏了紅布條的竹竿,導游說:要表演節(jié)目才能進入。大家高聲唱起東方紅,黎族姐妹打開竹竿請我們進入古寨。古老的黎族,民風淳樸,早上外出勞動,把家里多余的瓜果蔬菜和小竹簍放到寨子門口的路邊,村里人需要就到這里挑選,把錢幣放到這家的竹簍里,就可以帶回家享用了。村民外出勞動回來把剩余的瓜果蔬菜和盛錢幣的竹簍帶回家,這可能就是現代無人超市的雛形吧。
走進寨門是一個廣場,對面墻壁上的圖案和“比武招親”大字惹人注目。中間有黑底銀色圖騰立柱,周圍展示黎族的手工藤竹編、鉆木取火、老椰切片炒制美食、釀山蘭酒、竹木樂器手工制作現場表演等古老傳統技藝。我們正在欣賞黎族村民演奏鼻簫和木琴,一隊穿著黎族苗族服裝的青年手拉手走進廣場,隨著音樂翩翩起舞。黎族苗族舞蹈來源于生產勞動,節(jié)奏明快,動作優(yōu)美,一學就會。游客不斷地加入其中,大家圍成一個大圓圈,邊轉邊舞。
舞曲剛停,大喇叭又響起,村民停下手中的活計,一起跟著大喇叭朗誦椰田村祖訓,原來就是《弟子規(guī)》。古老的黎族沒有自己的文字,從1957年開始國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創(chuàng)制黎文,讓黎族同胞實現了擁有本民族文字的夢想。現代的黎族同胞能將《弟子規(guī)》作為祖訓,說明早就接受了漢族文化,完全融入了中華民族的大家庭之中。
椰田古寨景區(qū)以黎錦苗銀為主要展示項目。走進苗族手工制作銀器工坊,看到工藝大師經過選材、溶解、敲片、下料、拉絲、制模、成型、畫樣、鏨花、焊接、組裝、打磨、清洗、拋光工序,在敲敲打打中制作出巧奪天工、精美無比的各種銀飾銀器。這些工藝大師不愧為“嶺南一小錘”的美稱。
還有蠟染、苗繡,只是到了中午,錯過了展示的時間,我們自己對照項目介紹看看展柜里邊的樣品,每一件都非常漂亮。附近還有一個苗藥展區(qū),各種苗藥都泡在瓶子里。真正的苗藥神秘而有奇效,早到的歌友參與了苗藥現場體驗,都說有些效果。
歌友們貪戀椰田古寨景區(qū)的甜美安靜不忍離去,打撲克、聊天、散步。我們還在景區(qū)買了椰片、咖啡、茶葉和香甜的熱帶水果,一直到下午兩點多,才戀戀不舍地坐上城際3號線公交車回三亞市里。
小鏈接李秀敏,遼寧大學函授學院新聞??飘厴I(yè),今日朝陽網文化信使,遼寧散文學會會員,朝陽作家協會會員,中國公益網遼寧通訊站朝陽市通訊員。著有《雙跨世紀的馬家傳記》一冊。
[編輯 雅賢 編審 春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