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大漠中的英雄
文圖/文化信使 孫玲玲(遼寧朝陽)
它們在歲月的長河里,漸漸被人遺忘。而那些屹立在風中的一棵棵枯樹,仍舊保持著一身傲骨的風姿,千年不朽。
——題記
在學習西北地區(qū)時,遇到這樣一道題:新疆塔里木河兩岸有一種樹——胡楊林,被譽為“三個一千年”(生而不死一千年,死而不倒一千年,倒而不朽一千年)。但是,現(xiàn)在的塔里木河兩岸,大片的胡楊林枯死,看圖分析其原因。圖中,一棵樹干粗壯的胡楊已失去了生機,周圍遍地是這樣枯死的胡楊。黑白的圖片,讓人心頭涌上一陣悲涼。
我國90%的胡楊林在新疆的塔里木盆地。由于西北地區(qū)降水稀少,多風沙天氣,尤其是新疆南部,沙漠廣布,氣候極端干旱,因此,很多植物都無法生長。而胡楊作為一種耐干旱、耐鹽堿,根系十分發(fā)達的珍稀喬木,可以汲取地下深處的水分,頑強的在大漠中生長著,守護著這方土地。
胡楊樹,又稱英雄樹,它們是大漠里真真的英雄。我國是沙漠化嚴重的國家之一,有了胡楊林的守護,減緩了沙漠化進程的速度,它是防風固沙的貢獻者。
然而,近年來,由于塔里木河的不合理利用,加上過度開采、過墾過牧,加重了土地荒漠化。塔里木河的干涸與改道,導致了大片的胡楊林枯死,形成了觸目驚心的“魔鬼林”。在我國最大的塔克拉瑪干沙漠的深處,以及山西、甘肅、內蒙古等地,都有胡楊林的“身影”。那些茂密旺盛的胡楊林,成為人們的拍照勝地,而那些已經(jīng)枯死的胡楊,則以一種不朽的姿態(tài),留在大漠之中。
有這樣一位老人,他用四十年的時間用心澆灌每一株胡楊,他就是住在額濟納的楚倫達日尕的班都老人。額濟納在中國內蒙古的西部,這里有人們熟知的巴丹吉林沙漠,卻罕有人知道這里有我國第二大的內陸河黑河流經(jīng)此地。黑河的多次干涸同樣使得這片曾為綠洲的土地變成沙漠。很多當?shù)氐睦习傩者x擇遷居,而84歲的班都老人卻選擇留下來。他說“我肯定會死,但樹多活一棵也是好的。”
班都老人帶著他61歲的兒子買樹苗、種樹、挖井、找水,他們以胡楊一般的堅持種下希望,心懷堅定的信仰。2017年,“我有一片胡楊林”公益項目籌集資金,資助班都老人修建了四條土壩,成功引水。而挽救胡楊林的還有新疆林業(yè)的科研人員,他們培育的胡楊林也在新增。這讓我們看到了綠的希望。
今天,我們能夠在風和日麗的天氣里,享受與家人在一起的美好時光,要感謝那些默默佇立在沙漠中的胡楊林。它們頑強的生命力、極高的忍耐力和持久的堅強,是對堅守最好的詮釋。正因這樣的堅守,才使得城鎮(zhèn)免遭風沙的肆虐。那一株株枯死的胡楊,便是一個個生態(tài)紀念碑。
在生命的長河里,我們需要學習和發(fā)揚胡楊林的這種英雄精神。即便生命最終將會逝去,不朽的精神將會永存于世間。讓我們向那些死而不朽的胡楊林,致以最崇高的敬意,讓我們向那些為保護每一株胡楊而作出貢獻的人們,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它們以不朽的身軀,在向世人宣告:這世界,它們曾經(jīng)來過。
小鏈接孫玲玲,今日朝陽網(wǎng)文化信使,現(xiàn)任遼寧省朝陽市第十五中學教師。喜歡用樸素的文字記錄生活,愛好讀書、寫作、旅行等。最喜歡的一句話:“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編輯 雅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