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時樂園韃子山
文/文化信使 吳守貴(遼寧朝陽)
可能是人到歲數(shù)的關(guān)系,最近常想起小時候的一些事,甚至常常入夢。正像人們常說的到歲數(shù)的人,眼前的事記不住,過去的事忘不了,有時還越來越清晰。
我生長在遼西的建平縣朱碌科鎮(zhèn)下營子村,離我家半里路就是小韃子山,至于為什么叫韃子山不得而知,它是我童年的樂園。我家是村東頭的第一戶,往北上坡是講堂,后改為下營子小學(xué),是我接受啟蒙教育的地方。往東是一條能走馬車的土道,再往前是一大片楊樹林,穿過林蔭小道便是長流水的大河套。沿河邊往南走約三四百米,就到了韃子山山根底下,河水順著山根左旋右拐義無反顧地向東南流去。
河水綠苔下的小蝌蚪、小魚、小蝦是小伙伴們撈不盡捉不完的寶貝。順老牛道上山,跨過幾道溝坎,便進入松樹林。松樹林是人工栽的,由于土質(zhì)瘠薄加上十年九旱,樹苗成活率低,成長更是十分緩慢。幾十年的松樹只有小碗口粗細,一人多高,成了營養(yǎng)不良的小老樹。但它還是獻給人們一片蔥綠,戰(zhàn)嚴(yán)寒、斗酷暑,防風(fēng)固沙保水土,頑強地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松樹的品格和精神令人敬仰。
平坦寬闊的山頂,修建了革命烈士紀(jì)念碑,烈士陵園長眠著為解放朱碌科和保衛(wèi)朱碌科人民而犧牲的牛區(qū)長、王區(qū)長、劉助理及多名烈士。每到清明節(jié)這天,為紀(jì)念這些革命先烈,朱碌科鎮(zhèn)黨委、政府及中小學(xué)校都來祭掃烈士墓。我同小伙伴們也和成百上千少先隊員一起,佩戴著鮮紅的紅領(lǐng)巾,打著隊旗列隊向革命烈士敬禮,并莊嚴(yán)宣誓:“繼承烈士遺志,將革命進行到底。”愿革命烈士的犧牲精神像韃子山的松柏一樣萬古長青。
過完清明節(jié)就盼著伏天快點到來。俗話說:“四月澇、五月旱、六月連(雨)天吃飽飯。”小孩子們盼著連雨天去韃子山捉水牛,每年夏秋連雨天時,都約上小伙伴們上山捉水牛。我們戴上草帽,提個小鐵桶,挽上褲腿,打著赤腳上韃子山。
專找溝邊、壩沿、墳圈、荒草片子,水牛有在天上飛的,有在地上爬的,還有成雙成對在一起的。捉水牛要格外小心,大公水牛的鉗子可厲害了,一不注意就會被夾破手指。捉到水牛就放進鐵桶,半天時間每個小伙伴都能捉到二三十個。回家后,將水牛倒出來用水沖干凈,掰掉翅膀放在鍋里干炮(bāo),待顏色發(fā)黃就可以吃了,在那個艱苦的年代,能自力更生、就地取材吃上一頓又香又脆的干炮水牛,不僅能充饑解餓,而且還能解饞,簡直是一件很有情趣的美事。
吃過水牛又盼秋天,好和小伙伴們上韃子山,去西坡摘酸棗、燒毛豆。韃子山西坡土地貧瘠,壩高溝深,生長了很多酸棗樹,串串酸棗像小燈籠又紅又大,惹人喜愛。但山坡地種莊稼上不去水,只能靠天吃飯,因此畝產(chǎn)很低,只有百八十斤。當(dāng)時有個順口溜說:“種一坡、收一車、打一笸籮、煮一鍋。”
小伙伴們摘的酸棗衣兜里裝不下,脫下上衣薅兩棵花麻,扎上兩個袖口,袖子就成了兩個袋子,裝進酸棗能挎在脖子上。最后是燒毛豆,小伙伴們按分工各自準(zhǔn)備,年紀(jì)大一點的負責(zé)選割黃豆,小一點的就近劃拉豆葉和高粱葉。
待黃豆和柴火都準(zhǔn)備好了,找個寬敞地方,把黃豆枝放在柴火上點燃,就見濃煙升騰,黃豆枝噼啪作響,一會工夫“一鍋”毛豆就燒好了。小伙伴們都爭先恐后在灰堆里找尋豆粒吃,盡管煙熏火燎,但小伙伴們一個個都吃得很香,真是開心極了。據(jù)說這樣燒的毛豆,若等第二天露水一搭,再去吃,那是又香又軟,與當(dāng)時就吃相比另有一番風(fēng)味。
吃飽喝足以后,小伙伴們迎著夕陽,心滿意足地扛著戰(zhàn)利品下山了……
2017.9.15
![](http://thealdertree.com/uploadfile/2019/0917/20190917102028474.png)
[編輯 雅賢 責(zé)編 趙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