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目一段墻(一)
——游北京明城墻遺址公園
文圖/文化信使 王曉暉(遼寧沈陽)
來過北京很多次,故宮、國博、長城、鑼鼓巷,遠遠近近的景點也走過了一些,獨獨忽略了離北京站最近的明城墻遺址公園。這一次又是坐火車來,快進站時,動車的速度慢了下來,扭頭向車窗外望,一段城墻正在視野中遠去,城墻上寥寥幾個游客,正舉起手機拍著什么。忽然想起有一本小說里提到過夜深了,他帶她去看這段荒蕪的城墻,于是在北京之行接近尾聲的時候,留出了兩個小時,特意去看看。
時值陽歷一月,北京的風依然凜冽,但陽光很好,天也很藍。一路穿行長安街、建國門,過古觀象臺,沿東二環(huán)、走東便門公鐵橋穿過鐵路,右轉向崇文門東大街,便到了明城墻遺址公園。
這里是在原北京內城城墻一角,是古城墻僅存的一段,現(xiàn)如今已經成為北京市中心繁華地帶的一個難得的歷史遺存。公園東起城東南角樓,西至崇文門,緊鄰北京火車站,全長1.5公里,總面積約15.5公頃,其中城墻遺址及城東南角樓占地3.3公頃,綠地面積12.2公頃。市民們在城墻下休閑、鍛煉,再不見刀光劍影、鼓角爭鳴。
一
穿過鐵路橋,走向上的甬路,兩側國槐枝椏虬然。剛至公園東側,欄桿內赫然并立兩塊石碑,一塊簡單地介紹了明城墻的歷史,一塊是城墻外景的浮雕。沿甬道繼續(xù)向上,映入眼簾的是高大的、正在修葺之中的角樓。再向前,一段寫滿了風雨斑駁的古城墻,便沉默地迎接往來的游人了。
北京是一個有三千年歷史的古城。之所以古,是由于它地理位置比較重要,自周武王封召公于燕的時候,便有了城,時名薊。后經秦漢隋唐遼金,至元朝成為世界聞名的大都市,也就是后來北京城的基礎。明取代元之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成祖朱棣取得帝位后,遷都北京,在原址上修建了新的北京城。他將“龍興之地”選為新都,絕不是什么懷舊情節(jié),而是因為疆域擴大后,此地北扼游牧民族南下的重要通道,南以京杭運河縱貫中原至江南,“山川形勝,足以控四夷,制天下”。
明城墻始建于明永樂十七年(公元1419年),距今整整600年了。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遺址公園,是它的內城城墻。完整的內城城墻周長24公里,墻基寬24米,墻通高12至14米,全部為板筑的夯土墻,外砌墻磚。嘉靖年間,為了加強城防功能,計劃在內城外五里再套一個外城,但是由于財力所限,僅僅在南面修建了一個全長14.4公里的外城,東西比內城只寬了六七百米,接到了內城的東南、西南兩個角上,形成了“凸”字形的北京城。
每一個皇帝都想建“萬世基業(yè)”,建一個鐵桶似的都城,所以在修建城墻的時候,一定會嚴把工程質量關。據說,朱棣效仿其父朱元璋修建南京城的做法,令燒制磚瓦的官窯、私窯在磚瓦的側面或背面刻上窯場的字號及生產年份,有的還刻上窯主和監(jiān)工的名字。如果在施工時發(fā)現(xiàn)磚瓦有質量問題,便可根據磚瓦上的“落款”進行“倒查”,核實后,輕者重罰,重者斬首。還有,那個年代雖然沒有職稱,但是對工匠的技術水平也有要求,參加施工的工匠要有擔保人,尤其是木匠、石匠、瓦匠這“三匠”,要由營造廠或石作擔保,必須是經過“三年零一節(jié)(學徒三年后到第四年的端午節(jié))”的學徒。就說用磚砌雉堞,雉堞高一米九,寬一米五,厚七十公分,間隔五十公分一個垛口。據傳,承包阜成門到西直門之間雉堞的有一家山東營造廠,因瓦工人手不夠,包工頭便從鄉(xiāng)下招來10個瓦匠參與施工。但這些人壘個豬窩雞窩還湊和,修城墻的技術差得太多,砌成的垛口大小尺寸不一。結果這些人只干了一天,就被督查官員發(fā)現(xiàn)了,經詢問查實,他們都沒有接受過“技校”的“正規(guī)培訓”,包工頭當即被抓起來下獄問罪。
一處建筑施工往往需要多道工序,明城墻修建實施“逐層連查”制度,即實施下一道工序的工匠要對上一道工序進行檢查,發(fā)現(xiàn)不合格可以拒絕繼續(xù)施工,并向督查官員“舉報”。若不檢查即施工者,將受到嚴厲處罰。正統(tǒng)十年(1445年)英宗命太監(jiān)阮安、成國公朱勇、修武伯沈榮等人負責督工,將內城東、西、南三面改為磚砌高墻。他們派下屬官員分片負責,隨時檢查工程質量。這些人到建筑工地去檢查,每人手持一把大錘,排頭敲去,聽到哪段城墻聲音不對,就要仔細查看,一旦查出偷工減料或建筑結構不實的,立即懲治。明代還規(guī)定,工程質量有問題,督查官員將受到連帶處罰,絕不姑息?!睹鞒菭I造瑣記》載:正統(tǒng)二年(1437年),興建內城北門之一的德勝門。德勝門由城樓、箭樓和甕城等組成,是一座具有群體軍事防御功能的建筑。因此,明英宗朱祁鎮(zhèn)格外重視,親臨工地檢查。在查看城墻時,他令人砸開一塊兒,發(fā)現(xiàn)灰漿不純,間隙過大,立即將修建這段城墻的工匠、包工頭十余人抓了起來。次日,又對這一工程的督查官員包括工部侍郎、營繕司郎中等多位“直接責任人”進行了懲處,有的被革職,有的被廷杖。
城墻修好之后,朱棣的繼任者們又進行了多次加固和修繕,對部分工程實行過一包到底的“政策”,即某一工程由一家營造廠承包施工,嚴禁轉包和層層承包。這樣,一旦出了工程質量問題,承包人便是“第一責任人”,便于查辦。正統(tǒng)元年(1436年),護城河加深河岸石砌工程中,文明門(后改稱崇文門)外東側臨近通惠河一段的河岸要在汛期之前完成。為了趕工期,承包這一段砌壘石墻的營造廠私下里將20丈長的河岸轉包給了通州一家營造廠。而這家營造廠在施工中偷工減料,造成河墻坍塌,多人傷亡。于是,這兩家營造廠的老板被判“秋后問斬”,督查官員因監(jiān)查不力被“廷杖八十”。
正因如此,時至今日,一些保存下來的明代城墻,經五六百年的風雨侵蝕、戰(zhàn)火催折,雖表面斑駁,仍整體完好。當年壕闊水深的護城河早已成了二環(huán)路,但許多故事仍然流傳在街頭巷尾,讓人聽來感慨萬千。
(未完待續(xù))
[編輯 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