嶗山道士穿墻術(shù),逗引多少兒女心
文化信使/吳守貴 編輯/趙盼
2014年4月26日上午,戰(zhàn)友胡寶成林敏杰夫婦不顧昨天游覽世園會的疲勞,又開車帶我和戰(zhàn)友、軍嫂們游覽嶗山美景。
嶗山位于青島東部的黃海之濱,主峰海拔1133米,是我國18000公里海岸線上最高的山峰。這里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是游覽、避暑和療養(yǎng)的勝地。嶗山拔海而立、山海相連、峰雄壑險、水秀云奇、自古被傳為“神窟仙宅”“靈異之府”。
游覽的第一個景點是華嚴寺。華嚴寺在嶗山東麓那羅延山半腰,是嶗山規(guī)模最大的佛寺,明代高僧憨山曾在“那羅延窟”面壁修行,使這里遠近聞名。我們沿著華嚴路上山。沿路蒼松夾道,翠竹成林;有時,煙靄橫空、白云裊裊,如天堂幻境。路旁有石刻“煙嵐高曠”“東瀛曉色”“觀瀾”“緣”等。我們邊走邊拍照,走走停停、說說笑笑,玩得不亦樂乎。
華嚴寺占地4000平方米,建筑面積2500平方米,房屋120余間。整個寺廟依山勢修建,為“階梯式”院落,布局嚴謹、宏偉而典雅。正北為大殿,供奉釋迦牟尼塑像,東西兩廊為禪堂。由大殿側(cè)門拾階而上,又一院落,為后殿,供奉觀音菩薩,側(cè)房為祖堂,供奉本寺第一代住持慈沾大師。
華嚴寺前面西側(cè)有一塔院,四周環(huán)筑圍墻,是寺中歷代住持的藏骨。院中的一座七級磚塔埋葬著第一代住持慈沾大師,有兩株蒼松緊繞塔身虬曲多姿,故名“松抱塔”,可惜上世紀60年代松樹枯死。與磚塔相對的石塔,是第二代住持善和的藏骨處。相傳是農(nóng)民起義領(lǐng)袖于七,由于起義兵敗出家,法名善和,圓寂后葬于此墓之中。
下午1點40分,我們乘坐寶成開的小巴,來到向往已久的太清宮。從太清停車場下車,首先看到一個大牌坊,高8米,寬16米,由白色花崗巖架構(gòu),分上、中、下3段,莊重大氣,造型別致,自下而上分別雕有“事事如意”“福祿壽”“鶴鹿同春”“十二生肖”“龍形”等雕刻,形象生動,寓意深刻。牌坊前面是太清灣,后面是修竹茂林。古樹名木掩映中的千年古剎,就是古今聞名的嶗山太清宮。
太清宮,又名“下宮”,是嶗山歷史最悠久、規(guī)模最大的一處道教殿堂,據(jù)說始建于西漢建元元年,迄今已有2100多年歷史了。整個建筑群布局分別以3個大殿即三官殿、三清殿、三皇殿為主體,其中有道舍150多間,建筑風(fēng)格為青石灰瓦,古樸無華,體現(xiàn)了道家“清靜無為”“修身養(yǎng)性”的思想境界。
太清宮院內(nèi)有銀杏、紫薇、牡丹、耐冬等古樹名花,特別是三官殿前兩側(cè)的白茶花和紅耐冬最為有名。東側(cè)是一株開紅花的耐冬,樹高8.5米,胸徑0.6米,樹齡600余年,花期自11月上旬到來年6月中旬,雪天仍花紅如火,蕊黃如金,葉綠如翠,是嶗山珍貴古木。殿前西側(cè)是一株白山茶,樹齡已逾400年,每逢花季,如銀似雪,與紅耐冬交相輝映。
出三官殿西去,在“逢仙橋”石階旁,有一株宛若蒼龍的“龍頭榆”。樹高18.2米,胸徑1.3米,樹齡已有1100余年,居全國古榆之冠。三皇殿院內(nèi)檜柏高約25米,樹圍5.25米,樹上寄生著凌霄、鹽膚木各1株,三木一體,堪稱一絕。
三官殿是太清宮最古老的殿堂,殿內(nèi)供奉的三官神像。分別是天官、地官、水官。道教有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之說。天官堯,傳說堯生有八彩眉毛,因敬天愛民,上應(yīng)天象,天下風(fēng)調(diào)雨順,尊為天官。地官舜,舜長有雙瞳孔眼睛,因當(dāng)時民風(fēng)高尚,地不生災(zāi),被尊為地官。水官禹,傳說大禹從河圖洛書中悟出了宇宙萬物生克關(guān)系后,終于制服滔滔洪水,被尊為水官。道教對于天地水三官的供奉也體現(xiàn)了道家對于大自然的崇拜,道家所倡導(dǎo)的也正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三清殿是太清宮的主殿,也是道教供奉主神“三清”的地方。中間的那位是玉清——元始天尊,他手持元珠,象征洪元;右邊那位是上清——靈寶天尊,他懷抱如意,象征混元;左邊那位是太清——道德天尊,也就是老子,他手持寶扇,象征太初。三清是道教的最高境界,這三位天尊也是道教信奉的三位最高尊神。
走入三皇店內(nèi),看到中間手里擎著太極圖的就是天皇,也就是伏羲氏;旁邊那個手捻稻菽的是地皇神農(nóng)氏;另一個手握笏板的是人皇軒轅氏。關(guān)于這三位華夏始祖的傳說很多,如伏羲制八卦,神農(nóng)嘗百草,軒轅黃帝做兵器、造舟車等。他們都被尊為開創(chuàng)華夏文明的先祖。
下午5時,結(jié)束了嶗山一日游。上午看了佛教華嚴寺,下午又游覽了道教太清宮,游人只看熱鬧不分教派,佛教講“善”也好,道教講“真”也罷,都是勸人做好人、做好事、要有信仰,有追求而已。
?。ū疚膱D片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