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戰(zhàn)友軍嫂們游臺灣(之四)
文化信使/吳守貴 編輯/明月
5月21日上午,旅游團告別東方明珠國際大酒店,繼續(xù)南下,前往大名鼎鼎的阿里山。
臺灣地形南北長而東西窄,像一枚豎放著的桃葉,漂浮在浩瀚無垠的太平洋上。它四面環(huán)海,屬于亞熱帶海洋性氣候。受到海洋季風的調(diào)節(jié),臺灣終年氣候宜人,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島上樹木蔥蘢,百花芬芳。由于地球板塊的運動,形成了臺灣多種地形地貌,有高山、丘陵、平原、峽谷和漫長的海岸線。
“高山青、澗水藍,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啊,阿里山的少年壯如山……”這是一首風靡海峽兩岸的著名歌曲,上世紀80年代初,由歌唱家朱逢博在大陸首唱,香港的奚秀蘭在1984年春節(jié)晚會上演唱后,此歌即傳遍大江南北。當時,我雖在火熱的軍營里摸爬滾打,但也被這優(yōu)美的歌聲所打動,對臺灣的阿里山充滿無限向往。下定決心,在有生之年,一定去阿里山看看。
多年的愿望今天終于實現(xiàn)了,心激動、手顫抖,昨夜失眠大半宿。俗話說,那真是騎毛驢吃豆包——樂顛餡兒了。
阿里山位于嘉義市東方75公里,海拔高度為2216米。相傳以前,有一位鄒姓族群酋長阿巴里曾只身來此打獵,滿載而歸后常帶族人來此,后人為感念他的恩德,便以其名為此地命名。
我們乘坐旅游大巴上山,當時天氣晴朗、陽光燦爛。沿途花紅草綠路樹成蔭,簇簇白云在腳下飄蕩,一路風光實在是太美了!大巴將我們從海拔30米送到海拔2200多米的阿里山頂。以前是到了山頂下汽車,轉(zhuǎn)乘小火車游覽,由于山體滑坡,高山鐵路被沖毀,現(xiàn)在游客只能徒步游覽了。
美麗如水的阿里山姑娘,引來了大批游客,都希望親眼目睹芳容,可惜姑娘們都去城里打工了,村寨里只剩下阿婆了。越來越多的游客來阿里山游覽,在人煙稀少的森林里尋覓、欣賞那些珍奇古樹,他們的喧鬧聲打破了阿里山的寧靜。
在阿里山游覽,不得不提到日本這個當年的侵略者,日本人統(tǒng)治臺灣50年,臺灣本土處處留下侵略者的痕跡。當年日本人看到阿里山1800米以上的山坡上,生長著名貴樹種——檜樹,就垂涎三尺,恣意盜伐,連續(xù)砍伐多年,把大批大批的檜木運往日本,占為己有,蓋了他們的神社、廟宇。昔日為轉(zhuǎn)運木材而興建的阿里山鐵路,如今已成為游客游覽高山森林風光的觀光線路。
著名的三代木,則讓我們看到了樹木成長的經(jīng)歷,它們的繁衍滋生也與人類相似,一代傳承一代,老樹死亡,新枝又生,世世代代為阿里山奉獻蔥綠。距三代木不遠處,我還看到一棵高聳的紅檜樹,指示牌告知,其樹齡已達2300歲,樹高45米,樹徑12.3米,被稱為香林神木。
離這棵神木30米處,有一座圓柱形樹靈塔,塔高約20米。日本人在砍伐阿里山最珍貴的紅檜樹后,許多伐木工人染上怪病而死,日本人做賊心虛,認為這是樹靈在作祟,心生不安,生怕這些紅檜樹被砍伐后的樹靈會找他們報復(fù),為了安撫這些樹靈,便建了這座樹靈塔,用以祭祀那些被砍伐的紅檜樹。
爬山是很累的,但阿里山的風光確實不錯,道路兩旁都是參天的樹木,空氣濕潤新鮮,走走停停做了個森林浴,真是享受。若不是跟團游真想在阿里山多呆兩天,去看日出、晚霞、云海……
阿里山一步一景,步步皆是野趣,就看你發(fā)現(xiàn)的眼睛是否能察覺到它的奇妙。
“高山青、澗水藍,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啊,阿里山的少年壯如山……”這優(yōu)美的旋律一直在我腦海里回蕩。
?。ㄎ赐甏m(xù))
[責任編輯 趙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