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馬山的傳說
文化信使/張俊清 編輯/趙盼
在遼寧省凌源市楊杖子鎮(zhèn)有一山,直立聳然,獨而不孤,高300公尺,順插根底,與清水湯河、平地茂樹聯(lián)袂。山東側(cè)一絕壁,壁平而闊,其間鑲白馬圖騰。其馬昂頭揚尾,奮蹄舉鬃,咆哮問天,一路飛奔向北,故此地名曰白馬山。
相傳此馬叫爪黃飛電,乃曹操之坐騎,系大宛品種,尊稱“汗血寶馬”。史載,建安12年(公元207年)5月,曹操率大軍親征北方心腹大患三郡(遼東、遼西、右北平)烏桓。是月,軍抵無終(今天津薊縣),臨塞口,出濱海道,過碣石(曹操寫著名詩篇《觀滄?!罚チ牵ǔ柺?,也叫龍城,當(dāng)時烏桓軍大本營設(shè)在此處。)8月,曹軍一直急行軍到白狼山(位于建昌縣城東5公里,高1140.2公尺)附近,與袁尚、袁熙、踏頓單于、樓班單于、能臣單于軍遭遇,兩軍血戰(zhàn)于白狼山,曹軍完勝。9月曹軍入柳城,開始了大肆屠城,后騎爪黃飛電馬依然回走河西走廊而班師回朝。
爪黃飛電馬通體雪白,四肢修長,蹄大而黃,皮薄毛細,力大耐久,疾飛如電,日行800里,氣質(zhì)高貴非凡,傲氣不可一世。正因為此馬超凡的雍容尊貴,所以曹操在作戰(zhàn)時恐其傷累而不乘其臨場,而在凱旋回朝時乘其以炫耀。
一日,曹軍行至距白馬山300里處宿了營,爪黃近飽立寐于槽邊,忽馨香陣陣撲鼻而來,間或有六樂齊鳴沖入耳管。尤其那醇美的香味,再也按捺不住爪黃那顆狂躁的心,它掙脫了綱繩,一路狂奔,尋香而來。
眼前一洼,盡管臨秋,依舊鮮花遍地,草茂林郁。一條大河順東而下,清澈見底。然,灣轉(zhuǎn)積潭,潭幽幽,深未知幾許,闊平墨綠。水里錦鱗游泳,蝦鱉相簇。河面長藻搖曳,白花蓬蘢,百鳥戲水,紫氣升騰。河兩岸,綠樹掩映,蓊郁蒼然,群猴跳躍,錦雞翩飛。一望的肥田,碩果盈地,草棚屋舍,掩映其中。見爪黃跨過南天門嘶鳴而來,猴、虎、豹、青蛙、錦雞、喜鵲、花鸝都歡呼而迎。原來那馨香就是從這兒升騰而起,管弦之音也是它們合韻而生。
為什么百禽獸歡呼鼓樂、列隊歡迎呢?原來爪黃的祖先就是當(dāng)年孫大圣做弼馬溫時所飼養(yǎng)的一匹馬,因其英俊勇敢,漸入玉皇大帝之耳,大帝遂命其下界幫好人平掃妖魔。由于人間的美好,爪黃先祖就奏請玉帝恩準(zhǔn)留于人間,繁衍至今。主要職責(zé)依舊是伴王陪駕,掃除妖孽,平叛天下,造福蒼生。
爪黃受到眾位的禮待,更是歡喜不已,眼前仙境一般,著實讓它有點樂不思蜀了。它被留宿之地,背倚元寶山,南對青高梁尖,西視半壁山、老座山,東瞰佛爺洞、松嶺門。為安穩(wěn)見,東地主于下榻又特設(shè)站武士一列。但見帥旗飄飄,旌旗獵獵,盔甲錚錚。服侍它的院士給它安了兩個金槽,一曰前槽,一曰后槽。一槽盛水,一槽放料。
說也奇怪,腳下清水河,盡管是冬天,卻向來不凍,湯水滾涌,奔流嘩嘩。河面熱氣蒸騰,水中綠藻飄搖,魚蝦暢游。空中則祥云繚繞,暖陽高照。
一眨眼到了春天,自然回暖,潤雨婆娑,桃花粉艷,滿坡新綠。單說爪黃腳下灣水里,矗立兩塊相依問天的夾子石。土地奶告訴世人說這原本是一對老兩口,他們的兒子出征若干年未歸,音信皆無,老倆口手捧盛滿飯的飯碗就站在這兒望兒至終,這兒原是村口。相依的夾子石下形成了一個自然的洞,那鯰魚、鯽魚、蝦米、老鱉成摞成噸聚居于此,日夜簇擁著夾子石,相安歡日。這些水中之游物,其實是上天怕這老兩口想兒盼兒、寂寞孤苦而恩賜于他們的。
但見河中間一叢嫩草從一盆中長出,那盆就是當(dāng)年村口等兒的老兩口手捧的飯碗。碗受日精月華之育,神之點化,乃為金盆,飯變神草。草飲甘露,食地髓,納日光月氧,長的葉闊肢柔,玲瓏剔透,帶露含珠,蔥茂青媚,特別是馨香無比,滲脾入肺。由于太香,于是爪黃就天天舍其槽,頂月下山食此盆草,戴月喝清河甜水,后返山回府。說也神奇,此仙草每夜被爪黃食,翌日必重生長豐,壯美如初。
俗話說,天庭一日,人間一年,在不自覺中,爪黃已在此吃仙草,喝甜水,一晃與群仙類物盡歡了月余。一天,玉帝派巡檢天官檢巡下界,天官突發(fā)爪黃在此懶呆閑吃,樂享其成,就代行天職,大喝一聲,猛拍爪黃一掌,欲抓回天宮問其失職之罪。爪黃被拍,猛醒,驚起,突想起主人曹公來,此時曹操雖然找不到心愛坐騎爪黃,但也不能不回朝啊,于是就在凱歌中懷失寶馬悻悻之意而南歸返朝了。爪黃記得初來時起步于北方,遂調(diào)頭向北,狂奔尋主去了。天官見狀,亦不深究也。
然,就這一拍,影印巖壁,成奔馬圖。爪黃走了,盆草不再茁生,但盆畢竟是金盆,夜夜發(fā)出金光。消息不脛而走,被盜寶南蠻子聞之,旋即,蠻子遂用妖術(shù)別走了金盆,逃之夭夭了。
1692年暮春,康熙大帝微服私訪宿至楊杖子鎮(zhèn)百牛群村,閑時東游至此地,見絕美風(fēng)水,聞奇妙傳說,遂龍顏大悅,御筆題詩寫陽河八景,詩曰“白馬獻圖景象新,峰猴掛印傳古今;南天門外山川秀,半壁前山照后村;金雞啼鳴催玉兔,虎頭生松奇入云;魚鱗疊翠人罕見,十里陽河冬勝春。”詩第一句首四字就是“白馬獻圖”,隨即康熙帝對隨從與鄉(xiāng)鄰當(dāng)眾宣:此地名—“白馬山”也!
小鏈接
張俊清,1964年9月出生,遼寧省凌源市楊杖子鎮(zhèn)楊杖子村人。今日朝陽網(wǎng)文化信使。1982年從事教學(xué)工作至今。中共黨員,河北師范大學(xué)中文專業(yè)畢業(yè)。中學(xué)高級教師,多項國家級、省級教育科研立項領(lǐng)導(dǎo)人和主持人,遼寧省“十一五”期間骨干教師;朝陽市作家協(xié)會會員、朝陽市作家協(xié)會網(wǎng)絡(luò)文學(xué)學(xué)會常務(wù)理事、凌源作家協(xié)會理事、凌源市楹聯(lián)家協(xié)會理事,現(xiàn)就職于遼寧省凌源市教育局。2011年12月由北京大眾文藝出版社公開出版了《張俊清文集——溪流抱月》;2012年9月入選《朝陽作家名典》;2014年6月凌源電視臺“文化凌源”欄目以《文學(xué)的守望者》進行了專訪專播。曾在《作家天地》、《遼西文學(xué)》、《燕都文藝》、《鴨綠江》、《廣西文學(xué)》、《朝陽日報》、《朝陽工人報》、《牛河梁•文學(xué)季刊》、《凌源宣傳》、《凌源市報》、《向東工人報》等多家報刊雜志發(fā)表文學(xué)作品五百余篇(首)。代表作有《我是一塊煤》、《小溪》、《拾一片秋葉》、《柳條花》、《難忘北山豆莢情》、《今夜星光燦爛》、《夏夜好清涼》、《父親的賬本》、《消逝的碾子》、《老屋》、《夢回鐵門關(guān)》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