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傳說】
盼學石
講述人/劉鑾 搜集整理/王玉華
在朝陽龍山(今鳳凰山)閭山祠附近,有一塊巨大的石頭,就像一位仰面沉睡的老者,只見他兩眼微閉,鼻息尚存,嘴角含著深深的期待。老者的頷下也就是石頭頂上稀疏地長著幾棵小樹,就像老者的胡須。仔細看老者的兩只眼睛是有內(nèi)容的,左眼是一位躬身傳教的老翁,右眼是一位戴著小帽子聆聽教誨的孩童。老者的左耳朵延伸開來,延伸的方位有秩序地長著半圈樹木,遠遠看去就好像有人家在那里居住而圍成的柵欄,而老者的左臉似乎就是人家的一扇門,打開門就進入了可以居住的山洞。
據(jù)當?shù)氐睦先酥v,這塊石頭叫“盼學石”。盼學石的形成還有個故事。
古時候,這個地方的冬季寒冷漫長,人煙稀少,十分荒涼,人們世世代代靠砍柴打獵種地為生。人們不會寫字,有事了就在石頭上畫個“十字”來記錄。但是有一宗,這里的高粱、大豆非常好吃。于是一到秋天打糧食了,就有個人挑著糧食到南邊換些食鹽。龍山腳下有戶老李家,他家的老二就是經(jīng)常挑著糧食到南邊換食鹽的貨郎,換了食鹽再回到當?shù)馗謇锶诉M行交易,賺了不少。俗話說“無商不富”,老李家的日子過得比別人家都好。
再說李老二經(jīng)常去南邊當貨郎,眼界開闊,他看到人家南邊的人有會寫字、會用筆算數(shù)和記事的,心里十分羨慕,心想:要是能請個教書的先生來叫孩子們寫字算數(shù)該多好啊。
李老二每次去南邊都在尋找教書先生的事兒上留心。李老二想:太年輕的人家誰肯來這偏遠的地方?還是請個歲數(shù)大的吧,最好是孤獨的老人,讓他在這教孩子們,等他老了就為他養(yǎng)老送終。也算是這些年當貨郎沒白當,為村子做點行善積德的好事。
這一年,李老二還真找到了這樣一位老人。這老人年輕時滿腹經(jīng)綸,可是科考時總是名落孫山,一輩子就想求個功名,也沒心思娶親。眼看著歲數(shù)大了,沒有什么人愿意請他當先生了,李老二就找到了他,說了自己的打算:請他去營州教孩子們學習,給他養(yǎng)老送終。老人很高興地答應了。但是他不能馬上跟著李老二走,還得等自己有些事情處理好才能去。
李老二把營州的地址告訴了老先生,然后回到了家。估計著老者該來了,就天天站在山上張望,就怕老者來了找不到他??墒呛芏嗵爝^去了,還是沒有看見那位老人家到這里來。原來老人家在半路上就去世了。
李家所有的人都盼望著孩子們能學到東西。一天天過去了,李老二總是怕錯過了老先生的到來,就守在了山上不錯眼珠地張望著。后來他干脆在山上圍了一個柵欄,埋鍋做飯,邊等老先生邊過生活。
山上畢竟吃水困難,李老二每天忍饑受渴,也許因為他比別人吃鹽吃得多吧,他不是換鹽的貨郎嘛,終于有一天,他突然仰面倒下了,再也沒起來。用現(xiàn)在人的話說那是得了心梗離世了。臨死時,他的眼睛和腦海中還幻化出了老者教小孩子學習的情景。
誠心感動天和地,李老二死后,這座山慢慢地就變形了,后來就出現(xiàn)了這樣一個形象的石頭。后來,營州人為了紀念為教育付出生命的李老二,終于從外地請來了教書先生,從此營州人就能寫字算數(shù)記事了。
[責任編輯:雅賢]
小鏈接
![](http://thealdertree.com/uploadfile/2017/0602/20170602030327422.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