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傳說】
下府地區(qū)的開拓人
講述人/寶昶 搜集整理/王玉華
?。ü糯模┌滓艉拼T,漢譯為富饒的莊園。前臨白狼河(今稱大凌河),是東胡、突厥的活動場所。東胡、突厥西遷后,白狼河流域成了一片無人居住的荒原。
明朝天啟六年,即1626年,成吉思汗的第20代后裔鄂木布楚琥爾率領(lǐng)七大那可兒(盟友),十二部,約六萬余人,從大青山腳下的青城,輾轉(zhuǎn)于永豐、滿套兒、建兀愛營,最后定居在白音浩碩。他們開荒拓土,過起了半游獵半農(nóng)耕的生活。那七大那可兒有齊木德(陳齊是一家)、白玉德、邊仁、杭吉德、周日根(周康不分家)、來哈德、敖日楚德,到哈貝子時期,敖日楚德的家臣,山東小爐匠付拉哈赤因功晉升“隋蒙古”,而成八大姓。
十二部眾有:兀申、多羅吐門、畏吾沁、八腰德、兀魯特、弘吉拉惕、巴林、蒙古貞、達(dá)拉特、茂明安、卜古拉斯、杭愛等。
實際上,已形成陳、齊、周、康、白、來、賴、敖、付等十一姓,再加上由“索爾只今”演化成的:寶、包、鮑、瀑、薄、卜、齊、孛,以成十九大姓,他們共同開發(fā)該地,形成了龐大的部落群。
1635年,鄂布木楚琥爾受理了土默特右旗的扎薩克(旗執(zhí)政官)職務(wù),在下府建立了王府,并從關(guān)內(nèi)請來:木、泥、石、瓦、銅、鐵、錫、畫八大匠人,修建了琉璃瓦頂子廟,供奉祖先成吉思汗、阿拉坦汗、達(dá)延汗和元世祖忽必烈的鎏金銅像。
其子固穆繼任扎薩克后,由鎮(zhèn)國公晉固山貝子,世襲罔替成了世襲王,到第六代貝子哈穆嘎八牙斯琥郎吐時代,王府興旺達(dá)到頂點,出現(xiàn)了民謠:“寶氏家族出草龍(指鄂、固),福大命大有神功,有朝一日春雷響,騰云駕霧坐皇宮”。
又有:“王爺簡兵、減租、減役賦,蒙汗融和、安居、衣食足。”的頌歌。
[責(zé)任編輯: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