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畫卷道須溝
文化信使/王利 編輯/趙威
道須溝,地處內(nèi)蒙古寧城縣,河北省承德縣、隆化縣兩省三縣交界地帶,隸屬燕山山脈,七老圖山支脈。
相傳,距今二百多年前,乾隆皇帝在木蘭圍場舉行“木蘭秋狝”時,偶到此地游玩,被此溝的自然美景所迷,極有興致地游覽了此溝全景。恰遇天降大雨,雨后乾隆面對西南巍巍燕山,心潮澎湃?;仡^望見山上萬條小溪順山而下,好像萬條銀蛇在山中飛舞,五彩斑斕的彩虹從天上直插谷底,吟出“水道如須,彩虹落澗”的詞句。當?shù)厝艘郧?ldquo;水道如須”的詞句,將此溝定名“道須溝”。
置身于道須溝,如同走進一座空氣清新的天然氧吧。座座群山、峰巒疊嶂,郁郁蔥蔥。道須溝里有高等植物953種,其中苔蘚植物176種,蕨類植物32種,裸子植物4種,被子植物748種,國家二級保護植物達17種。白樺樹,山楊樹、山核桃、落葉松和多年生的喬木灌木、蕨類植物所覆蓋的山坡,厚厚的陳年落葉如織成的“地毯”,踏上去有種進入南方熱帶原始森林和北方大、小興安嶺的感覺。茂盛的綠色植被在空氣中釋放出的負氧離子極高,是人體需要的最好的“空氣維生素”。對久居霧霾天氣的城里人來說,吃幾粒維生素片容易,呼吸到富含負氧離子的空氣卻很難。道須溝的空氣清新,一塵不染,吸上一口,頓時覺得神清氣爽,心曠神怡。
在藍天白云襯托下的道須溝,草地如同綠色地毯,開滿了各種鮮花。遠處即可見,幾處白色霍爾克蒙古大營帳篷點綴其中。一串串大紅色的燈籠,掛在高稈之上,特別搶眼,濃郁的蒙古族特色十分明顯,有如走進呼倫貝爾大草原的感覺。山,是道須溝的骨骼,石是山之魂。這里的最高峰,海拔1700多米。山中有我國面積最大的花崗巖石塘林,置身其中,厚厚的苔蘚覆蓋的碩大礫石,隨處可見,溝谷里溪水中,布滿大大小小形狀不一的奇石。石中有水,水中有石。石,終生為水擋風(fēng),巋然不動;水,整日為石洗面,一塵不染。石與水的“剛”“柔”互補恰到好處,相得益彰,是道須溝所獨有的特色之一。“仁者愛山,智者樂水”,在這里二者均可兼收。
道須溝,以水為美。這里的水,集“女性的柔情似水”與“男人的陽剛之氣”于一身,在這里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涓涓細流匯聚成水洼或溪流,清澈見底,游魚可見。溪水具有不溫不火,不急不躁的女人美德,或直或曲、順流緩緩而下。溝谷中,有數(shù)不清的多姿多彩的巨大怪石,與溪水相依相伴,不離不棄。時而,溪水從巨石邊,環(huán)繞流過,為石邊留下一片沙灘;時而,溪流從巨石的縫隙下鉆出,發(fā)出巨大的轟鳴聲。水與石是那樣的和諧,那樣的默契。水遇頑石攔路,便激起朵朵浪花,四處拋灑。
水遇平緩之處,瀑布迭起,煙波浩淼,大有遙看黃山瀑布掛前川之秀美??吹理殰系乃獗碇崦?。其實不然,她卻具有堅韌不拔的另一面。在道須溝看到所有大大小小的礫石,屬于質(zhì)地堅硬無比的花崗巖系列,其硬度是石材當中上品,能經(jīng)住風(fēng)吹日曬,輕易不會風(fēng)化。卻經(jīng)不住這里水的長期沖刷,打磨后,再也找不出一塊有棱有角的石頭。在這場“剛與柔”的較量中,水,“以柔克剛”大獲全勝。石,在水的面前,甘拜下風(fēng)只好認輸。讓自己瘦身,成為形狀各異的鵝卵石,心甘情愿地陪在水的身邊。人們不能不贊嘆,大自然“水滴石穿”的鬼斧神工。
青山無墨千秋畫,流水無弦萬古琴。道須溝,獨特的地理位置,以山之青、水之秀、石之韻為美,巧奪天工,造就出一幅水墨丹青的大自然畫卷。讓自己的身心回歸于大自然的懷抱,對久居喧囂城市的人們來說,到這里緩解和釋放工作與生活中的壓力,都是不錯的選擇。行走在山澗小溪之中,有種“人在畫中走,魚在水中游”的感覺,令游人陶醉、流連忘返。
道須溝,是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qū),北京的后花園。是旅游者之首選,攝影者之天堂,亦是休閑、度假絕美的好去處。
王利,1972年7月參加工作,1976年12月參軍,1990年初轉(zhuǎn)業(yè)到民政局工作,熱愛攝影與文學(xué),利用工作之余寫些所見所聞,生活趣事,“豆腐塊”文字被《遼寧交通安全報》刊用,多數(shù)在《中國殯葬》新聞周刊發(fā)表,并被該報聘為通訊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