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片圣土
文化信使/徐志敏 編輯/趙威
多美麗的小山坡呀:小草給它鋪上了綠茵茵的大毯子,周圍的大柞木樹為它撐起一蓬蓬花蓋,野花簇簇為它點綴著時裝;樹上鳥窩里的小鳥不時探出腦袋,調(diào)皮的叫著。我和小伙伴們在這里歡快的嬉逐著……“快醒醒,做什么美夢了,都笑出聲了。”噢,原來是個夢。我又夢見我的第二故鄉(xiāng)——孫家店了。這樣的夢,我不知做了多少次,每一次都會激起我深深的思念,都會使我沉浸在美好的回憶中……
遼寧省朝陽縣孫家店村是個三面環(huán)山的小村莊,我家是一九六九年春天搬到那里去的。剛一到那,我就被那里的景色迷住了:前山腳下,一條清亮亮的小河,唱著輕快的“淙淙”進(jìn)行曲,逶迤向西流去;那綠油油的山坡上,點綴著紅、黃、粉、白、紫各色野花,仿佛在綠色的錦緞上繡著姹紫嫣紅的花朵,富麗多彩,鮮亮奪目。還有那奇形怪狀的柏樹,倔強(qiáng)的生長在懸崖峭壁上。東山坡上是杏花和梨花,遠(yuǎn)望去,一片雪白,真好似白云飄落山嶺。北山則是綠蔥蔥的松樹,在春風(fēng)的吹拂下,掀起一層層綠色的波浪。這些景色,在我的老家是看不到的,初次見到,真讓我眼花繚亂、目不暇接。真沒想到:這偏僻的小山村里竟有這番美景,竟是那樣充滿詩情畫意。
當(dāng)然,最美的還是那里的人們,特別是那些憨厚可愛的小伙伴們,他們沒因為我是外來人而疏遠(yuǎn)我,更沒因為我的家庭出身而嫌棄我。他們像他們的父母一樣樸實、善良,待我情同手足。沒有他們,我的童年怎會那樣無憂無慮呢?又怎會充滿快樂呢?
春天,小伙伴們領(lǐng)我上山采鮮花、摘小山杏、山櫻桃;在那美麗的“樂園”——前山坡,我們過家家、捉迷藏、模仿電影里的情節(jié)——打鬼子、抓特務(wù)。在學(xué)校后面的樹林里學(xué)爬樹,采柳樹狗,捋榆錢兒。到了夏天,我們淘氣的地方就更多了。前山,豐富的植被為我們提供了風(fēng)味不同的野果,每次上山,我們的小臉兒都弄得跟小花貓兒似的。北山,以其獨特的優(yōu)越條件孕育了松蘑、紅蘑。記得有一次我撿的蘑菇筐里裝不下了,我就把上衣脫下來包了一大包。最喜歡母親做的蘑菇醬,現(xiàn)在想起來還唇齒留香呢。東山上的杏子,酸甜可口的,我們就享用,又苦又澀的,我們就剝核。村前的小河,更是我們喜愛的地方,我們可以在那洗澡、打水仗,捕蜻蜓、捉小魚。河里的小魚可多了:有肚皮白亮的小白漂,鱗光閃閃的小草魚,身披花紋的花脊棒,還有那形似水蛇的大泥鰍。開始我不敢下河捉魚,后來在小伙伴的鼓勵下也敢下河了。記得第一次捉魚,我錯把泥鰍當(dāng)成了水蛇,嚇得哭起來,現(xiàn)在回想起來還覺得不好意思呢。
秋天,小伙伴們領(lǐng)我去田里拾谷穗、撿豆粒,到楊樹林里摟楊樹的落葉,去山上摘山里紅、酸棗、山梨、采榛子。有時采一片紅艷艷的楓葉別在帽子上,女孩當(dāng)“娘子軍”,男孩當(dāng)“八路軍”,可神氣了呢。冬天,樹木變得光禿禿的,河水也結(jié)冰了。不要以為我們沒地方玩了,小河獻(xiàn)給我們的冰肌玉體,正是我們玩耍的好地方。月光皎潔的夜晚,明亮的大冰鏡上,時時傳來我們歡快的笑聲!
三年過后,我和小伙伴們一起上學(xué)了。但那時學(xué)校很少上課,主要是“接受貧下中農(nóng)再教育”。春天播種、間苗;夏天耪地、施肥,還要割草積肥、上山挖草藥(這是“勤工儉學(xué)”);秋天收割、打場;冬天修梯田,拾糞(堆在校園內(nèi),這也是“勤工儉學(xué)”)。四年的小學(xué)生活(我直接上二年級),沒拿幾回課本,農(nóng)活倒學(xué)了不少。因為當(dāng)時宣傳的是“讀書無用論”,小孩子也不懂什么,所以過的也很快活。等到上初中的時候,這種“再教育”就結(jié)束了。
一年,又一年,我就在這美麗的小山村里,快樂的成長著。轉(zhuǎn)眼十二年過去了,一九八一年春天,我的父母又調(diào)回老家工作,我們不得不離開那里。
離別十年了,但對那里的一切,我還記憶猶新?,F(xiàn)在,我一閉上眼,那清亮的小河,美麗的山坡,參天的古松,簡樸的小屋,善良的人們,都?xì)v歷在目。那么清晰,那么可愛,無處不激起我深深的思戀。我多想再回去看看我的第二故鄉(xiāng),看看我記憶中的那片圣土,去尋覓那曾屬于我的童年的快樂啊!
徐志敏,朝陽縣蒙古族中學(xué)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