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鷺飛起的村莊
文圖/王明禮 編輯/肖萍 立軍
錦赤高速至雙廟站,一個大牌子巍然而立:七道嶺——蒼鷺之鄉(xiāng)歡迎你(七道嶺是遼寧省朝陽市朝陽縣所轄鄉(xiāng))。
幾天前,同學(xué)邀約來此看蒼鷺。
于一處山清水秀處下車。溪水不大,水尤清冽,河底水草清晰可見。岸邊雪白的鴨子靜靜地臥在那里,睡眼朦朧,有的伸伸懶腰,亮起艷艷的紅掌。河面上有的正在游弋,不時將頭深深扎進(jìn)水底,兩支鴨蹼朝天蹬水。像水車一樣紡出水花,伴著漣漪一圈一圈蕩漾著,動感十足。
這是良圖溝河,屬于小凌河流域。良圖溝河的奇異之處在于,水流曲折。每一水洼就有一村落,不知是水因村而落,還是村因水而建?這也是一直困擾這位向?qū)У囊蓡?。我的這位同學(xué),大學(xué)畢業(yè)后,攜同窗女友在此安營扎寨。如今,是遼西遠(yuǎn)近聞名的散文大師,鐘情這片熱土的文化使者。
路邊的榆樹錢兒密密匝匝,幾乎要把柔枝壓彎。小葉楊長出了嫩嫩的綠葉,垂柳的長枝猶如倩女秀發(fā)飄飄而舞。游客在樹下、在水邊、在鴨旁盡情拍照。泰然自若的雪鴨,毫無懼色,好像我們是客,它們才是這片樂土的主宰!
重回車?yán)铮愤呁7诺难b滿農(nóng)具的馬車、小橋上農(nóng)民肩上扛著的犁杖、紅紅的包在播種女頭上的圍巾、地里整整齊齊的田壟……無不提醒著,這是個忙碌的谷雨時節(jié)??茨伭说男踊ㄒ训蛑x,剩下的無論是樹上還是樹下總給人一種萎靡的色彩,發(fā)出耀眼的白光。
忽然,眼前低矮的灰灰的禿崖上,一棵高不及米的小樹引起了人們的注意。
“是桃樹嗎?”
“不是,這是鳥從遠(yuǎn)處銜來的稀有樹種。”
淺淺的粉紅,如少女的連衣裙,如雨中的花紙傘,詩意盎然。
車?yán)^續(xù)前行,一片楊樹林里。一群雞在刨土,散開臃腫的翅膀,發(fā)出咕咕咕的叫聲。領(lǐng)頭的是一只羽毛鮮艷的大公雞,高傲地偵察著我們這些異地入侵者。車輪幾乎貼近它的腳趾,寸土不讓,像個好戰(zhàn)的將軍。抑或是一個國王,率領(lǐng)著他的三宮六院的嬪妃們暢游在自己的后花園里。自由自在,怡然自得!
蒼鷺是本地鳥類,冬天遠(yuǎn)徙澳洲。對居住環(huán)境極為挑剔。導(dǎo)游不斷地為我們提供著有關(guān)資料。
看,看,那就是蒼鷺!在公路的一個低洼處。趕緊停車,因為河道是灰色,周圍植物還沒茂盛也是灰色,很難找出蒼鷺。終于看見了,一只鶴狀禽類,長長的脖子,高高的腿,如雕塑般傲然立于岸邊。冷冷的,無視周圍的風(fēng)吹草動。蒼鷺,又叫“長脖老等”。果然形象!我恍然大悟:雪鴨、公雞的泰然不過是徒具其形,未具其神罷了!不由地,我的腦海里閃過漢唐王朝的帝王形象。
馬上就到老巢了,游客已興奮不已。就在這兒,導(dǎo)游示意下車。這里除了大片的楊樹林外,沒有什么不同。循著他指的路向林中穿行。楊樹很高,約有五十米。因在河道里長大,在地面一米左右,樹干一順都是彎的,像弓一樣,頗具游牧民族色彩!可見曾被洪水無情的沖刷過無數(shù)次后才堅強(qiáng)地長大。但過了這個高度就筆直向上。樹很密,好像沒人給間苗,又猜測樹籽生命力的頑強(qiáng),無人種植,完全的自然生長!
這就是鳥巢了。我們幾乎都不信。這和喜鵲窩沒什么不同。“現(xiàn)在是蒼鷺午休時間!”“看看,那兒有露頭了。”順著導(dǎo)游手指的方向,依稀能看到樹頂上的窩窩里,有伸著小腦袋觀望的,有站起來轉(zhuǎn)身的。“快,快看那里......”導(dǎo)游興奮地指著約五十米開外的山崖上。在一片灰色背景的白色巖石上,類似臺階的層次突兀的石頭上,站成了一串兒,像極了麥穗路燈,且都伸長脖子警覺地打量著我們。都說占山為王,這簡直就是占石為王呀!
隨著我們前行的腳步,驚起了一灘鷗鷺!有十來只飛起來,扇動著巨大的翅膀,目測要比老鷹還大。也許是我們不受歡迎,山脊上突然露出了無數(shù)只小腦袋,像是埋伏的士兵,都伸著脖子注視著我們。來訪者已抑制不住激動的心情,無論是“長槍”還是“短炮”,無論是專業(yè)攝影還是業(yè)余愛好,抑或是手機(jī)拍照,都派上了用場,只聽“咔嚓--咔嚓--咔嚓”一陣不停的響聲。隨即是贊美之聲不絕于耳!
“這么大的鳥,以啥為食?不禍害莊稼嗎?”我不解地問。“以河里小魚小蝦、小蟹小蚌為食,它們從不損壞莊稼。”
“大約多少只?”
“500只左右。一到早晨或晚上,浩浩蕩蕩,非常有氣勢!”我更加佩服這種神奇的大鳥了!
“其實,最佳拍攝時間應(yīng)該是或早或晚,咱們不如今天就住下看蒼鷺,可好?”導(dǎo)游熱情倡議道,同行的我們歡呼響應(yīng)。于是乎,我們直接開進(jìn)一個頗具蒙古族色彩的村子——蘇家營子。
據(jù)說蘇家營子村最早居住的村民是蒙古貴族的下人。時間久了,人們已忘記了他們的使命了。外來蒙族就在這里安營扎寨繁衍生息了。
走進(jìn)村頭,我們近距離地觀察了蒼鷺巢。路邊大楊樹上,像極了無數(shù)碩實的果樹。每棵樹上都結(jié)了七八個窩,像掛在樹上的灰色的燈籠。近看,能看到黃嘴、紅腿,巨大的蒼灰色的鳥身。有的銜枝整理床鋪,有的哈欠起身。無論風(fēng)吹雨打,勝似閑庭信步!
從高處看去,讓周圍的遠(yuǎn)山也隨之靈動起來。黛青的山脊,點點的綠意,星星的粉紅,碩大的鳥巢!再仔細(xì)看,村莊人家不多,但高樹錯落,古色古香。我驚詫于這高貴的王者為何青睞于此地!是山?是水?是樹?還是人?
我們在一家農(nóng)戶門口停下來,一位矍鑠的老人走了出來。導(dǎo)游與主人熱情地握著手,正在廚房忙碌的女主人也出來迎接我們。一頓寒暄后,把我們請進(jìn)了屋里。原來,兩位老人都已八十有余,幾個兒女在外地工作,他們接二老到城里享清福,可是老兩口就是舍不得離開老巢!
在老人居住的小走廊里,掛著很多巨幅攝影作品,經(jīng)過精美地裝裱,更具其藝術(shù)性。進(jìn)入客廳,在古老的柜子上,有大大小小的十幾本相冊,其中一本是硬頁的攝影集,攝入的圖片把我們沒有觀察到的最佳最美的景色都一一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太美啦!
老人又拿出了一個普通的軟皮本,上面是各種龍飛鳳舞的字體留下的簽名、地址和電話。其中有沈陽的、赤峰的,近處的就更多了。每一個來過此地的人都會留下通訊方式,以便聯(lián)系。
“吃飯啦——!”大娘一聲親切的叫喊,讓我們感覺如同回到了自己的家。只見老人家把早已備好的家常菜端上來——韭菜炒雞蛋、苣荬菜小蔥蘸大醬、鹽水豆腐、花生米、咸鴨蛋。雖然樣數(shù)不多,但量都不少。這的豆腐是鹵水點的,用本地井水做的。 這里的鴨蛋,油多色鮮,黃大味足。這里不用點菜,只需要報上幾個人就可以啦。兩位老人年歲已高,不習(xí)慣去集市上買菜,客人來了全部用自家產(chǎn)的食材,真可謂是真正的綠色食品。雖然老人家的菜肴都是素菜,可來這里用餐的人卻是最多的!因為在這里用餐,不僅讓人品嘗到家的味道,還頗有一番“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的詩意!
待離開的時候,回望農(nóng)舍,我們發(fā)現(xiàn)老屋的南墻上赫然掛著一個銅匾,上書“蒼鷺攝影基地”!
返程的路上,太陽已偏西,在朦朦朧朧的樹梢上方,先是幾只蒼鷺優(yōu)美地翱翔,胸前的羽毛上現(xiàn)出耀眼的黃色,緊接著撲棱棱的是一群蒼鷺昂頭展翅,飛過潺潺流水,飛過崇山峻嶺,飛向那冉冉升起的地方……
(作者現(xiàn)供職于遼寧省朝陽市建平縣教育局,寫于2016年4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