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邵春梅 編輯/素顏
遼寧省在建平縣,有一個叫燒鍋營子的小鎮(zhèn),默然坐落在縣境北部的山嶺溝壑間;河溝里的水循著南高北低的地勢依舊晝夜不停地流淌著;夜晚的明月依舊盤桓于小鎮(zhèn)的上空。清風吹拂,帶來小鎮(zhèn)花開的聲音。
燒鍋營子鄉(xiāng)地處偏僻,總面積170平方千米,轄6個行政村,54個自然村,2368戶,9090人。全鄉(xiāng)有耕地面積4.2萬畝,人均占有耕地5畝。有林面積9.6萬畝,森林覆蓋率39.7%。境內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和旅游資源。這里屬典型的遼西丘陵地貌,群山環(huán)抱,山川交錯。兩條河流呈南北走向,流經哈拉道口注入美麗的老哈河。人們大多臨河而居,小鎮(zhèn)與河流同頂一片藍天,同靠努魯爾虎山系,相偎相依。岸邊芳草萋萋,野花點綴其間,蜂飛蝶繞。雨季,橋下是晃晃的清水,大人浣洗衣服,孩子逐水玩耍,幸福的笑聲蕩漾于山野松風之間。
近幾年來,燒鍋營子鄉(xiāng)堅持科學發(fā)展觀,以科技為先導,以招商引資為重點,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脫貧致富奔小康為目標,重點抓好農業(yè)、礦產、旅游三大產業(yè),依托區(qū)域資源優(yōu)勢打造自己的品牌。
燒鍋營子鄉(xiāng)氣候溫和,日照充足,適合多種農作物生長。鄉(xiāng)大力發(fā)展耐旱、早熟作物,擴大經濟作物和小雜糧種植面積,達到一萬畝,同時,抓好高效節(jié)水灌溉項目建設,促進農業(yè)增效,農民增收。
遼西六月的田野最美,萬畝小雜糧種植基地,以植物天然的色彩構成一個個方格的,酷似規(guī)整的棋盤。高粱舉起大朵粉白色散開的圓錐花序,綠油油的谷子已秀穗,綠豆奏響黃色的小喇叭,葵花朝著太陽綻開飽滿的笑臉,構成一條條金黃色的彩帶。多種植物競相成長,萬畝青紗帳起,與無數(shù)美麗的大團白云,交相輝映,令人陶醉。隨著山勢起伏,整個山地就是一片望不到邊的滾滾綠海,一座座村莊,就像泊在海上的帆船,時有明媚的笑聲蕩漾出。田邊地頭,野花簇簇,將這萬畝綠海點綴得更加妖嬈。夏季的田野,暑氣上升,蟲都被曬倦了,鳥也不鳴,花卻在喧囂。小鎮(zhèn)的坡坡嶺嶺,似在舉行一場盛大的花事,莊嚴隆重,小鎮(zhèn)的人盼的是盛夏過后,高粱曬米,谷子灌漿,綠豆結莢,葵花長籽……小鎮(zhèn)人播種著希望,收獲著富足。
燒鍋營子鄉(xiāng)是典型的黃金產業(yè)資源鄉(xiāng),探明金礦床六十余處,具有品位高,易開采的特點。目前全鄉(xiāng)已成規(guī)模開采的有15家,小規(guī)模的采礦點八十余處,年產黃金五千多兩,產值三千七百多萬元。
如何保護大自然,享受大自然的賜予,近幾年成了燒鍋營子鄉(xiāng)研究的課題,狠抓生態(tài)環(huán)境建設,封山禁牧、植樹造林、圍欄種草等。近三年,全鄉(xiāng)植樹造林兩萬多畝,種草三萬多畝,挖魚鱗坑一千一百多萬個。盛夏時節(jié),置身于蛤蟆溝梁,萬畝油松郁郁蔥蔥,綠得耀眼,像把一切最強烈的綠油彩都傾倒下來涂染了整個后坡。燕長城蜿蜒爬行于山脊,如一條灰色的巨龍,在山頭昂起了龍頭遠眺。她來不及細看這山鄉(xiāng)的巨大變化,又一頭向山谷扎去,前方有更美的景色在等著她。走進森林,也就走近了大自然的芬芳。白嫩的蘑菇,金黃的山杏,星星般散落于林中的野百合、石竹花、山花椒在陣陣松濤聲中婆娑起舞。勤勞智慧的燒鍋營子人用自己的汗水,把對家鄉(xiāng)的熱愛與渴望豐收年景的質樸感情寫進了這一片綠海里。
燒鍋營子鄉(xiāng)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蛤蟆溝梁有戰(zhàn)國時期燕長城遺址,還有春秋時期的小城址;化匠溝里有遼代古墓穴;境內出土有新石器時代的石鑿、石犁,屬夏家店文化早商時代的石鐮、石錛及磨光石斧,陶器有天成號南山出土的豐山鬲,貨幣有戰(zhàn)國時期的褲腿。這一切無不彰顯著這里古文化底蘊之厚重,它讓后人了解歷史,了解古今,也讓后人在借鑒中增長了智慧。
劉禹錫有詩云“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用這樣的詩句來形容燒鍋營子鄉(xiāng)的喇嘛山是恰如其分的。
喇嘛山位于建平縣燒鍋營子鄉(xiāng)西部,距離鄉(xiāng)政府約兩千米,山高近千米,面積約為三平方千米。這里三面環(huán)山,是大自然賜給燒鍋營子鄉(xiāng)的瑰寶,這里以“松奇、石怪、楓秀、寺古、泉冽”著稱,有“塞外黃山”之美譽。
喇嘛山雖沒有五岳雄峻,卻有塞外少見的玲瓏俊秀。春展一席綠意,夏聽一襲清香,秋染一山金黃,冬接一蓬白雪……秋天是喇嘛山最好的季節(jié),滿山紅葉,襯著蒼松翠柏,堆金涌翠,不同種顏色交錯于一起,經過光與影的調和,如一幅濃妝的水墨畫,人在山中走,如在畫中游。
喇嘛山上有三處寺廟,即上寺、中寺、下寺。中寺叫靈泉寺,相傳始建于乾統(tǒng)元年。三重大殿金碧輝煌,氣度森然,在文革時期遭到破壞。如今只有青石臺階陡直而上,廟門左右有刻花紋的旗桿座石,廟內供有如來佛祖。廟左有一山泉,泉邊用青石徹一方形水池,蓄一池清水,泉水甘甜,取之不盡,寺因泉而得名,傳說是乾隆皇帝御封。
喇嘛山一年四季香火不斷,特別是四月初八廟會,都會有川流不息的善男信女來上香還愿,據(jù)說靈驗得很。
鄉(xiāng)所在地屬燒鍋營子村,柏油路貫通東西,路兩邊新建的長城墻、迎風抽枝展葉的二百余株風景樹,粉刷一新的房屋,隱藏于樹里的43盞路燈,還有村東頭新建的文化廣場,城里常見的景物這里都有。這里文化氛圍十分濃厚,業(yè)余文體活動也很豐富。每到農閑時,夜晚鑼鼓一響起來,農人就坐不住了,踩著鼓點,把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全都渲泄了出來。鄉(xiāng)里有文化站,有閱覽桌椅,有縣里送來的圖書、電腦,這里處處彌漫著書香,人們在閑暇時來這里讀書看報。有學生放學后查資料,做功課;有技術革新能手上網瀏覽農村最新信息,掌握技能……文化是一種引領,引領著人們把鄉(xiāng)村建設得更美好。知識改變命運,人們從知識中真正嘗到了甜頭,不但獲取了致富方法,還提升了自身的文化素質。如今,燒鍋營子在人文氣息的浸潤下,在美麗鄉(xiāng)村建設中熠熠生輝。
美麗的燒鍋營子鄉(xiāng)是一個人杰地靈的好地方。盛夏時節(jié),田野上彎腰勞作的農民,靜默的一坡一片的梯田,就是一幅畫,一首詩。使得這個塞外小鎮(zhèn)遠望,幽遠傳奇韻;近觀,疑是喇嘛山上的得道高僧不經意間散佚的經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