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那些事
文圖/文化信使 郭立萍(遼寧朝陽)
看著超市里琳瑯滿目的月餅,我們知道又到中秋節(jié)了?,F(xiàn)在只要你經常去超市就幾乎不會忘記任何一個節(jié)日。因為提前一個月就會有相關的宣傳和產品來提醒你,又該過節(jié)了。想想小時候我們也不會忘記過節(jié),因為提前好多天我們都會掰著手指頭計算著,盼望著又能吃到好吃的了。盼望中,日子總是過得有滋有味的。如今我們物質極大豐富,對于節(jié)日的盼望也淡了,因為沒有什么是我們必須等到節(jié)日時才能得到的。由此總是會想起小時候,那時人們日子過得很慢,生活節(jié)奏很緩;小孩子們是被散養(yǎng)的,除了學習,還要幫父母干家務;大人們工作是第一位的,回到家還有做不完的活。
又到中秋了,想起了小時候吃月餅的故事。
“八月十五月兒明呀,爺爺為我打月餅呀,月餅圓圓甜又香啊,一塊月餅一片情啊。爺爺是個老紅軍哪,爺爺待我親又親哪,我為爺爺唱歌謠啊,獻給爺爺一片心哪。”不知道還有多少人記得這首歌,我感覺我的童年就是伴著這首歌長大的。每次吃月餅時我們都情不自禁地唱起這首歌,直到現(xiàn)在看到月餅我的腦海里還會回響起這首歌,可見它對我的影響有多大。小時候,看《啊,搖藍》這部電影,其他的情節(jié)都忘記了,卻一直記得一群小孩子圍在一起做月餅,而看管他們的爺爺做了月餅后就倒下了再也沒有起來。那是一個怎樣的年代呢,在那種艱苦的條件下,爺爺還是盡其所能讓孩子們感受到節(jié)日的快樂,這是一種物質極度匱乏下的豐富的精神財富,這種財富是會根植到人心底的。
記得小時候,家里并不富裕。每到中秋時候,爸爸媽媽會放一天假,放假也從來不會在家里閑著。爸爸媽媽會推著自行車,帶著幾條麻袋和一個大背筐到樹林里摟樹葉。我也常常跟著。那時候住平房,大家都去掃落葉用來燒炕做飯打煤底。每次到了樹林子,爸爸便開始用竹耙子劃出一個大大的圈,俗稱占地方,宣布這一塊地兒已經有主了,別人來了就會再尋別的地方去掃,家家如此,大家心照不宣,各自遵守著這不成文的規(guī)定。那時候小鎮(zhèn)很小,在樹林里見到的人幾乎都認識,大家相互寒暄著,說笑著,手里卻是一刻也不停。相互暗暗比試著誰收的落葉多。我的任務就是看堆。裝了幾麻袋樹葉,爸媽就要推著送回家,我要看著場地和還沒有裝起來的落葉。小孩子總是閑不住的,我總是能找到玩的東西。螞蚱、擔擔弓是最好的玩伴。螞蚱黑乎乎的,長得不好看,但是據說燒著吃很好吃。膽大的小孩會用一根草莖,從螞蚱的嘴里穿過去,從脖子那里穿出來,穿成一串串拿回家。我不敢,我害怕螞蚱嘴里吐出來的那黑黑的汁液。我更喜歡玩擔擔弓。擔擔弓又叫扁擔弓,抓著它的兩條腿,它就會上下來回擺動,我們便唱著不知啥時候學的歌謠:“擔擔弓,簸簸箕,你躲了,我過去。”不知道啥意思,也不去想啥意思,卻唱得樂此不疲,興致盎然。有時候勁大了,擔擔弓就會丟下大腿掉在了地上,沒有腿的擔擔弓我們也不會再去抓它。大人們說它們的腿還是會再長出來的。所以弄斷了它們腿的我們也沒有什么愧疚感,轉頭就又尋找新的玩物了。玩累了,我就坐在落葉堆上,拿個小樹枝穿落葉,長長短短的,穿完放到樹葉堆里。
最期盼的就是中秋節(jié)晚上。吃完晚飯,媽媽要給我們分月餅。那時的月餅沒有華麗的包裝,用的是那種粗糙的灰黑的包裝紙,用紙繩系著,隱隱透出月餅的油。我們姐四個眼巴巴地看著媽媽拿出兩包月餅,看著媽媽打開包裝,一人一塊,一人再一塊分給我們。那時的月餅,餡料很是單一,印象最深的就是里面的青紅絲,到現(xiàn)在我也不知道青紅絲是拿什么做的,每塊月餅里都有,現(xiàn)在偶爾有賣老味道月餅的,里面也會放這個,已然成了老式月餅的標配。我卻不喜歡那個味道,感覺怪怪的。每次吃,總愛把它們先挑出來,當然終究還是要放到嘴里的,那種味道在嘴里更是肆無忌憚地漫延,不記住都不行。我們姐四個每個人拿著自己的那份月餅,自己決定什么時候吃。我從小就愛留東西,從不舍得一次性吃完,有時只吃半塊,余下的用包裝紙包好放到自己的小櫥子里。我的小櫥子是個小寶藏,里面有我攢的各種小餅干,花生蘸,魚皮豆,花花綠綠的糖紙,各種顏色的卡片,還有小人書,我自己畫的畫。
媽媽在分東西這一點上總是很公平,姐四個一樣多,沒有偏向。妹妹總是吃得最快,而我的總能留到最后。她們吃完了,有時候就會覬覦我的寶庫。有時候她們就會撬開我的櫥子,偷里面的東西吃。在這個事上,大姐是主謀,二姐是放風的,妹妹是動手的,而我是受害的那一個??粗约罕4嬖S久的美食變少了,我就去找媽媽告狀,媽媽輕描淡寫地說她們幾句沒當回事;她們嘻嘻哈哈地答應著也沒當回事,只有我自己當回事還沒什么用。我依舊攢東西,她們依舊時不時地竊點,媽媽依舊不輕不重地說幾句。而這些事又都成了我們如今聚在一起酒后的談資。就像是普希金說的:一切都是瞬間,一切都會過去,而那過去了的都會成為美好的回憶。
中秋節(jié)到了,家里已經買了各種月餅,盒裝的,袋裝的,大的,小的,廣式的,傳統(tǒng)的,多數(shù)都是要給父母和公婆送過去的。我也就應個景,淺嘗一下,借個因由回憶一下小時候那個一邊吃著并不奢貴卻很香甜的月餅,一邊看著天上的月亮,堅信月亮中住著嫦娥的無憂無慮的自己。
小鏈接郭立萍,今日朝陽網文化信使,好名聲網助理編輯,現(xiàn)就職于朝陽縣自然資源局。遼寧省作協(xié)會員,朝陽市作協(xié)會員,市楹聯(lián)家協(xié)會、市詩詞學會會員,縣楹聯(lián)家協(xié)會副主席。熱愛生活,愛好攝影、讀書、寫作。
[編輯 雅賢 編審 春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