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根紅山采風行
文圖/文化信使 郭立萍(遼寧朝陽)
8月,我跟隨朝陽市作協(xié)文友一行開啟了“探尋紅山文化,領(lǐng)略蒙地風情”域外采風活動。
在赤峰翁牛特旗,一只碧玉龍出于田垅,現(xiàn)于盛世。無鱗無爪的身軀呈現(xiàn)出大寫的C形,舒展張揚;迎風飄動的鬣鬃是整個身軀的裝飾,強勁有力。它埋藏地下幾千年,幾千年的風雨未損它分毫,它在不經(jīng)意間問世,引領(lǐng)人們?nèi)ヌ剿魑迩曛腥A文明之根。
第一個研究紅山文化的中國人梁思永,通過研究認為紅山文化是中國北方地區(qū)重要的一個新石器文化,并在他的建議下,尹達在他的《中國北方新石器》一書中,正式命名了紅山文化。中華探源工程最新公布的研究成果認為,大約從距今5800年開始,中華大地上各個區(qū)域相繼進入文明起源的加速階段。從“文明曙光”到“紅山古國”,更多的考古資料證明了紅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直根系。
帶著探尋祖先足跡的敬意,我們來到了赤峰博物館。玉龍,靜靜地在展櫥里,與五千年后的人們相遇。碧玉龍的出世,是翁牛特旗一位農(nóng)民不經(jīng)意的發(fā)現(xiàn),發(fā)現(xiàn)后也未看到玉龍真容,只是當成了孩童的玩具,在村子里的土溝土坎上碰撞都沒有損壞,經(jīng)輾轉(zhuǎn)才送到了博物館。黃玉龍更是曾經(jīng)被當做是玉長蟲,準備做了煙袋嘴賣錢,機緣巧合才被博物館收藏。命運多舛而未損分毫,誰說不是玉龍的福澤呢。
在赤峰博物館,我們又看到了陶鳳杯。陶鳳杯出土于趙寶溝文化遺址。而這個陶鳳杯上的鳳造型頭、冠、翅和尾與中華傳統(tǒng)的“鳳”極為接近,文物專家斷定,陶鳳杯上的“鳳”堪稱“中華第一鳳”。我們可以想象,在距今6800年前,這只陶鳳杯或盛滿美酒,或盛滿鮮果,被供奉在廟堂之上,接受著人們的膜拜,給予人們美好的希望。
龍與鳳,自古是中華民族的吉祥圖騰,龍鳳文化,影響中華文化幾千年,那么龍鳳文化的起源,是否在赤峰可以看到它的蹤跡呢?
我們心懷虔誠對著龍鳳合掌致敬,中華文明的傳承就是這樣神奇。五千年前的風,曾吹拂著玉龍頸脊的長鬃,飄逸灑脫;五千年前的玉龍,又沐浴著如今的風,靜靜地訴說著五千年的神秘。玉龍雙目半睜,沉靜中透出一種威嚴,威嚴中又有一種平和。據(jù)說玉龍身上的小孔如果系掛起來,首尾兩邊正好是平行的,這也顯示了先人高超的技術(shù)和非凡的想象。我很感嘆老祖宗的智慧,在那樣一個原始的社會,紅山工匠們是如何雕琢出如此精美大氣的玉龍。
注視著玉龍,你仿佛能夠看到一種精神,一種氣度,一種昂揚向上的力量,這種精神,這種氣度,這種力量,不正是中華民族五千年傳承不斷的風骨嗎?文化自信,在這里找到了根。
蒙古風情園
午飯后,我們來到了蒙古王城文化休閑小鎮(zhèn),領(lǐng)略蒙古族文化,感受民族融合,體驗休閑王城。在7D環(huán)幕影院,我們感受了一次仿佛身臨其境的探險體驗,座椅隨著場景或前沖,或側(cè)轉(zhuǎn),我們也仿佛坐著時空飛船遨游于廣袤的森林,高遠的天空,遼闊的大海上。不是身臨其境無法體會其中的驚險與激情。
在蒙古園,我也跟隨蒙古族姑娘學(xué)了幾個舞蹈動作,雖不太像,但勝在快樂。
晚飯后,雨還是一直纏綿不斷,見雨略小點,我們便撐傘隨眾再度來到蒙古風情園。微雨的夜空綻放出一朵朵絢爛的煙花,與地下的流光異彩交相輝映,雨中看煙花,也是有另一番情趣。本來以為看不到的篝火也如期點燃了,薩滿打扮的舞者在雨中敲響了手中的手鼓,伴隨著低沉悠長的樂曲,舞起了原始而又充滿張力的舞蹈。細雨在燈光下如絲絲銀線,淳樸的音樂回蕩在空曠的廣場,讓人感悟出一絲來自上古的神秘。
帥氣的主持人小伙子,讓大家放下手中的雨傘,牽住左右陌生人的手,跟隨著音樂,圍著篝火跳起簡單而輕松的舞蹈。一開始,大家還很拘謹,似乎毫不設(shè)防地去接近另一個陌生人早已離我們很遠。我們一直保持著禮貌、疏遠,在群居的社會孤獨地生活著。然而在這樣的氣氛之下,在一聲聲熱情話語的鼓勵之下,當我們真的牽起對方的手,卻發(fā)現(xiàn)彼此相信也是如此簡單。腳下有積水,當鞋子、褲子、裙子被打濕后,我們發(fā)現(xiàn),敞開心扉踩在水中,任腳下濺起激越的水花竟也是如此的輕松。每個人臉上洋溢著快樂,原來,簡單就是一種快樂。
沒有體驗過篝火晚會的人們,真心勸你們?nèi)ンw驗一次,人有時候需要放空自己,簡單地做回一次孩子,那時才能真正地與我們的靈魂接近。
玉龍沙湖
玉龍沙湖因發(fā)現(xiàn)“中華第一龍”碧玉龍而得名,這里有沙漠、有怪石、有濕地、有湖泊,幾種互不相干的自然景觀集于一處,使得沙中有湖,湖中有島,島中有草,草中有鳥。大家坐著環(huán)湖觀光小火車領(lǐng)略了沙湖美景,拜祭了紅山玉龍祭壇,想到紅山玉龍就出于此地,不禁驚嘆天地造化,歲月流逝。
沿著不太陡峭的山石和臺階,我看到了第四紀冰川時期形成的冰臼。百萬年前,這里曾經(jīng)覆蓋著冰川,冰川融化過程中,水垂直落下來沖擊巨石形成坑臼,就是冰臼。這是地質(zhì)遺跡,也是自然奇觀。因為有雨,冰臼里儲滿了清徹透明的水,引得游人駐足留影。我也不禁為冰臼題一聯(lián):
似龍睛,盈盈一水,勘破人間千古事;
若華鏡,熠熠輕輝,照明世上眾生情。
站在冰臼所在位置,可以看到玉龍沙湖中沙湖并存的奇觀。當真是高山險峻,伴生怪石,又有綠茵存。在怪石群,還有鬼斧神工的陰陽二石,盡顯大自然神奇?zhèn)チΑ?/span>
沙坡上,很多人在玩滑沙,從不太陡的坡上滑下來就像小時候玩的滑梯,只是有很多時候這個小滑梯會偏離現(xiàn)有的軌道,另辟一條小徑,增加了滑梯的不確定性和由不確定性帶來的快樂。
因為下雨,沙地駱駝都在營地里休息,悠閑地享受著難得的一日空閑。沙地摩托也少有人去坐。也正因為有雨,沙子濕濕的,沒有揚塵。赤腳走在沙地上,潤潤的,腳與沙子親密接觸,感覺與大自然更加貼近。想起小時候和小伙伴一起玩沙子,堆沙包,掏沙洞,一堆沙子能玩一天。那么在這大沙漠中,總讓人感覺時光流逝太快了,匆忙之中總是不舍得與它分別。
龍的故鄉(xiāng)在紅山,紅山是中華文明的直根系。中華文明是世界上最早形成的文明之一,又是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斷、延綿至今的文明。
朝陽亦是紅山文化的故鄉(xiāng),了解紅山,尋根紅山,才能更好地追尋中華五千年文明之源,才能更有底氣地說,我們是龍的傳人。
小鏈接郭立萍,今日朝陽網(wǎng)文化信使,好名聲網(wǎng)助理編輯,現(xiàn)就職于朝陽縣自然資源局。遼寧省作協(xié)會員,朝陽市作協(xié)會員,市楹聯(lián)家協(xié)會、市詩詞學(xué)會會員,縣楹聯(lián)家協(xié)會副主席。熱愛生活,愛好攝影、讀書、寫作。
[編輯 雅賢 編審 春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