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院
文圖/文化信使 史慶友(遼寧阜新)
我出生在山村,1974年初中畢業(yè)后,沒上學的地方了,只好回生產(chǎn)隊參加勞動?,F(xiàn)在想想,參加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勞動期間學到了好多知識,雖然在生產(chǎn)隊只干了兩年,而在場院干活得有半年。
我們屯的場院四四方方,東西長250米,南北寬220米,在當時全大隊5個生產(chǎn)小隊中是最大的。
場院,是用來打谷物和曬糧食的平坦場地。這些年因實行土地承包責任制,家家都有了自己的小場院,生產(chǎn)隊那樣的大場院已經(jīng)不多見了。
當年,生產(chǎn)隊種植最多的農(nóng)作物是高粱,高粱是以高粱頭的形式垛在場院中央,高粱頭也就是成捆的高粱穗子。
高粱在老家多種農(nóng)作物中收獲相對比較早,家鄉(xiāng)一帶流傳著農(nóng)諺“立秋忙打墊、處暑動刀鐮,白露見高粱攢”。高粱攢就是將收割后綁成捆的高粱頭朝上根在下十幾捆擺成一個寶塔。田野里通風透光,用不了幾天就干透了。
干透的高粱也不同秸稈一起往回拉,而是高粱穗及高粱秸稈分別拉,這里還有一項農(nóng)活叫掐高粱。
掐高粱有專用的工具——掐刀子。掐刀子不是什么大工廠生產(chǎn)的,是我們生產(chǎn)大隊鐵匠爐鐵匠打的。
掐刀子其實很簡單,一個梯形刀,寬面是刀刃,刀刃非常鋒利。
與刀刃對應的小面均勻地排列著兩個小孔,用生牛皮等耐磨的東西將其包裹,通過兩個小孔固定,在固定的同時還系一條帶,粗細與本人的大拇指相同,左手握刀,四指一側,大拇指戴著套一側。將成捆的干高粱擺在面前,用高粱秸支撐著,右手拿高粱的穗以下大約20厘米的位置,左手拿穗的下部高粱秸稈的細莖,手中掐刀子一用力,高粱穗與秸稈分離,這個過程就是掐高粱。
掐高粱掐多了,就能掐快了,生產(chǎn)隊實行的是掐多有獎,掐80捆為一個工作日,記10分,我一天忙夠戧能記10分,快手一天掙20分。掐高粱一定得注意別掐自己的手指肚,掐刀子與手指肚幾乎是并列的。
在我的記憶里,與我同歲的鄰居二胖,雖然比我早參加兩年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勞動,但那年還是將中指、食指的手指肚掐了,一個冬天也沒干活,整天戴著一副棉手套,這瞧瞧,那看看,也算是上班,但是出工不出力。他還常說:“十指連心,誰看著不干活一樣掙工分來氣,誰將手指肚割下試試,疼死你!也就我這有鋼的男子漢能挺得住。”
好久沒掐高粱了,前幾天在農(nóng)田里遇到了一農(nóng)民小弟在田間掐高粱,不過用的不是掐刀子,而是普通鐮刀,他一手拿著高粱穗,一手用鐮刀削,感覺很慢,我跟他講掐刀子多快多方便,他的一句話說得我也沒啥說的了:“老哥,哪還有鐵匠爐,誰家還有掐刀子,沒辦法,就用這笨法慢慢來吧!”我心里在想:鐵匠爐怎么就黃了呢?
場院里的農(nóng)作物擺放是有學問的,收割完曬干的谷子拉回來要垛起來,垛谷子可是一個技術活。簡單說就是將成捆的谷子通過適當?shù)拇a放堆成一個寶塔,用垛垛的車老板子的話說:刮多大的風也不能刮倒,下多大的雪也不能漏水。我只知道垛起來一個個排列得都很整齊,遠處望著是一座座藝術品。垛谷垛還有位置,都垛場院的東側,為這我還問過一次佟二哥,那次二哥講得十分好:這樣高的谷垛垛在場院里,一定擋風,擋風就影響打場時揚場了,我們這里一般不刮東、西風,將谷垛垛東邊,就不影響揚場了。
冬天在場院干的比較多的活是削谷子,削谷子其實同掐高粱同出一轍,就是將谷穗從谷秸上掐下來,但谷子不是掐,是用刀削。
削谷子的刀是普通的鐮刀,但刀把同割地的鐮刀有區(qū)別,削谷子的刀把只有35厘米左右,不是直的,是彎的,一個胳膊肘子彎,但同胳膊肘彎相反,朝外。
削谷子的操作方法比較簡單,左手拿谷子秸稈中部,端平,谷子自然下垂,刀背對著腹部,用力向谷穗與秸稈結合部削,谷穗與秸稈就分離了。
現(xiàn)在沒有人削谷子了,由于家家都有拖拉機,將谷子連同秸稈一起放場院里用膠輪拖拉機壓,一會兒谷粒兒就脫落了,將稈同谷穗一起用杈子挑出去,然后將剩下的堆起來,用一種叫木锨的工具揚,借風吹走雜質,剩下的就是糧食了。人們管這個過程叫揚場。
那年場院的活進展比較慢,進臘月了還沒結束,天特別冷,每天人們也干不了多少活,凍得受不了,有時候看隊長不在,人們就跑秸稈后邊曬太陽。
近年,我家附近有一個不用的農(nóng)用小型飛機場,跑道500米長,25米寬,這里成了農(nóng)民打場的好地方,雖然人們都叫那個地方為飛機場,其實就是一個場院,深秋每天都得有百八十人在那里從事打場的農(nóng)活,甚至是通宵達旦。
今年農(nóng)業(yè)豐收,場院里每天都人滿為患,卻讓我這喜歡攝影的退休老頭找到了好地方,每天都要到那走一走、看一看、拍一拍。故鄉(xiāng),真的是讓人魂牽夢繞。前幾天去省城辦事,兒子讓我在那待幾天,我的回答讓兒子無語:這幾天“飛機場”上打場是高潮,我得去拍點花絮。
小鏈接史慶友,今日朝陽網(wǎng)文化信使。遼寧省阜新蒙古族自治縣舊廟鎮(zhèn)政府退休公務員,朝陽農(nóng)學院畢業(yè),省、市、縣三級作家協(xié)會會員;市、縣詩詞學會會員,高級畜牧師。多年堅持寫作,作品充滿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和文化內(nèi)涵。有作品發(fā)表于《遼寧日報》等媒體。出版了散文集《心語》《心曲》,分別獲蒙古貞文學獎、阜新文學獎。攝影作品《村頭》在市委宣傳部主辦的攝影展中榮獲一等獎。在網(wǎng)絡上發(fā)表作品200萬字,多次參加網(wǎng)絡征文并獲獎。
[編輯 冠群 編審 春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