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南金文”專欄
長期身處和平年代,極易使人在樂享生活、爭名逐利、心浮氣躁、得過且過的狀態(tài)中慵懶倦怠,放松警惕,消弭斗志,忘卻初心,淡漠使命,弱化擔當。作為負責任的網絡媒體,極有必要重復吶喊“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
金一南,國防大學戰(zhàn)略研究所所長,少將軍銜,博士生導師。是一位勤勉自強、才華橫溢、著作等身、影響深遠的軍中俊杰、愛國學者。其作品以說理透徹、恢宏大氣、振聾發(fā)聵而著稱,獨具提神醒腦、救贖靈魂、正心正念之功效。
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警示當代、鼓舞民志,更為啟迪后世、昭告未來,經請示將軍同意,本網編委會決定于2020年3月12日開啟“一南金文”專欄。愿借將軍力作,爆燃民族精神之火,積極踐行“導引群心、朝向太陽”理念。
敬請各位網友多多轉發(fā),助力公益善舉,共襄復興偉業(yè)。
苦難輝煌
文/金一南
第四章 “圍剿”
李立三把舵的船,是一艘既勇猛奮進又劇烈搖擺的船。被稱為蔣何的蔣軍與被稱為“朱毛”的紅軍在紅色根據(jù)地迎面相撞,皆是戰(zhàn)將如云。建議碉堡政策圍困朱毛的并非德國顧問,而是朱德云南講武堂丙班二隊的同學金漢鼎。
第五節(jié) 碉堡——典型的中國特色(二)
魯滌平在全省“清剿”會議結束后,便將金漢鼎的建議告訴了蔣介石。
這條建議沒有引起蔣的重視。蔣認為朱、毛紅軍那點兒力量可以一掃而光,不需碉堡政策那樣費時費力。
將這個建議立即付諸實踐的,是張輝瓚手下的十八師五十二旅旅長戴岳。他也參加了魯滌平的“清剿”會議。金漢鼎的建議一下子就打動了他。出了會場戴岳便在贛東實踐開來。當時紅軍沒有重武器,此法果然很有效果。
敏感且大膽的戴岳卻命運不佳,攤上了一個輕狂的上司張輝瓚,在第一次“圍剿”中就把隊伍裝進紅軍的口袋里,令十八師全師覆滅。師長張輝瓚被割掉了腦袋,旅長戴岳也好不容易才倉皇逃回。部隊沒有了,他不甘心,用兩天時間寫了份《對于剿匪清鄉(xiāng)的一點貢獻》呈何應欽,內中特別強調了碉堡政策的重要。
戴岳建議:“凡重要的地點,不能不駐兵,而又無多兵可分派,就選擇一個良好的地勢,用石砌成碉堡,使少數(shù)兵守之;并督率附近各村組織聯(lián)村自衛(wèi),使良民或反共的民眾得到相當?shù)谋U?,堅決地反共。”“使紅軍不能擊破,并能以少數(shù)的部隊擊潰多數(shù)的紅軍,同時可以阻絕紅軍的交通和活動,逐漸把蘇區(qū)縮小。”
何應欽正在籌劃第二次“圍剿”,看完后大加賞識,親寫序言,將戴岳的意見書印成小冊子,大量發(fā)給“圍剿”部隊。何應欽在序言中說:“此書乃戴旅長岳本其平日剿匪清鄉(xiāng)之經驗匯集而成,知己知彼,洞中竅要,可作剿匪部隊之參考。我黨政軍各界同志,允宜人手一冊,細心研究,應時運用,于剿匪前途,當映有裨益。”
戴岳的意見書加上何應欽的批示,使金漢鼎的建議開始被廣泛推廣。
在對中央蘇區(qū)久攻不下,國民黨軍隊內不少人開始實行碉堡政策的基礎上,1933年6月8日至12日,蔣介石在南昌行營召集“剿匪”會議,專門討論第五次“圍剿”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柳維垣等人在會上提出普遍推行“堡壘政策”的建議,終于為蔣介石所采納,并由會議“決定其原則”。會后南昌行營第一廳專設第六課,由柳維垣負責,專門擔任碉堡設計指導事宜。
國民黨蔣介石“圍剿”蘇區(qū)的碉堡政策演化到此,便基本成熟了。
由于當時紅軍沒有采取正確的應對之策,這些烏龜殼的確變成了圍困中央蘇區(qū)的銅墻鐵壁。
毛澤東是怎么知道對手的碉堡政策的?
在何應欽主持的第二次“圍剿”中,戴岳的小冊子落到了紅軍手里,共產黨人開始知道國民黨有了碉堡政策。紅軍長征后,被紅軍高級將領逐條批駁過的那本小冊子又落到戴岳手里。批駁的文字是紅色的,不知出于誰的手筆。滇軍將領金漢鼎、贛軍將領戴岳、中央軍將領柳維垣組成的“碉堡三劍客”,無疑金漢鼎為首。
風風雨雨過去,提出碉堡政策22年后,金漢鼎與從碉堡中沖殺出來的朱德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北京相會。
1949年全國解放前夕,聽到金漢鼎參加云南盧漢起義的消息后,朱德立即指派人滇部隊第四兵團司令員陳賡、政委宋任窮前去看望。1951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兩周年之際,金漢鼎赴京參加觀禮,與朱德相會于北京。
他們二人當年在上海、南昌兩度分手,這回終于在北京緊緊握手。當年滇軍的這兩位“金剛”,一個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一個是起義將領。當兩雙大手握在一起的時候,不知是否還能唱出那段悠遠的川滇民謠:“黃柜蓋,葉毛瑟,朱金支隊惹不得。”
不知是否還能記得贛粵閩湘那些漫山遍野的碉堡。
還有毛澤東那發(fā)問久遠的問題:真正的銅墻鐵壁是什么?
(未完待續(xù))
金一南,國防大學戰(zhàn)略研究所所長,少將軍銜,博士生導師。中共“十七大”代表,第十一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全國模范教師,全軍英模代表大會代表。全軍首屆“杰出專業(yè)技術人才”獲獎者,連續(xù)三屆國防大學“杰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國家安全戰(zhàn)略,國際沖突與危機處理。曾赴美國國防大學和英國皇家軍事科學院學習,并代表國防大學赴美軍院校講學。兼任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北京大學等多所院校兼職教授,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一南軍事論壇》主持人,《中國軍事科學》特邀編委。2008年被評為“改革開放30年軍營新聞人物”,2009年被評為“新中國成立后為國防和軍隊建設作出重大貢獻、具有重大影響的先進模范人物”。
[編輯 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