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南金文”專欄
長期身處和平年代,極易使人在樂享生活、爭名逐利、心浮氣躁、得過且過的狀態(tài)中慵懶倦怠,放松警惕,消弭斗志,忘卻初心,淡漠使命,弱化擔當。作為負責任的網(wǎng)絡媒體,極有必要重復吶喊“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
金一南,國防大學戰(zhàn)略研究所所長,少將軍銜,博士生導師。是一位勤勉自強、才華橫溢、著作等身、影響深遠的軍中俊杰、愛國學者。其作品以說理透徹、恢宏大氣、振聾發(fā)聵而著稱,獨具提神醒腦、救贖靈魂、正心正念之功效。
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警示當代、鼓舞民志,更為啟迪后世、昭告未來,經(jīng)請示將軍同意,本網(wǎng)編委會決定于2020年3月12日開啟“一南金文”專欄。愿借將軍力作,爆燃民族精神之火,積極踐行“導引群心、朝向太陽”理念。
敬請各位網(wǎng)友多多轉發(fā),助力公益善舉,共襄復興偉業(yè)。
苦難輝煌
文/金一南
第四章 “圍剿”
李立三把舵的船,是一艘既勇猛奮進又劇烈搖擺的船。被稱為蔣何的蔣軍與被稱為“朱毛”的紅軍在紅色根據(jù)地迎面相撞,皆是戰(zhàn)將如云。建議碉堡政策圍困朱毛的并非德國顧問,而是朱德云南講武堂丙班二隊的同學金漢鼎。
第三節(jié) 戰(zhàn)場與戰(zhàn)將(一)
對工農(nóng)紅軍一次又一次的反復“圍剿”中,打怕了蔣介石的八大金剛。
對蔣介石屠殺政策的武裝反抗中,卻走出來一大批威震華夏的紅軍戰(zhàn)將。
第一槍1927年8月1日在南昌城頭打響。
第一槍打得如此響亮。1955年授銜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十位元帥和十位大將中,八位元帥和六位大將與南昌起義緊緊相連。八位元帥是:朱德、賀龍、劉伯承、聶榮臻、林彪、陳毅、葉劍英、徐向前;六位大將是:陳賡、粟裕、許光達、張云逸、譚政、羅瑞卿。
八一南昌起義的主力,是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的部隊。中國共產(chǎn)黨人在大革命時期所能掌握或影響的武裝力量,主要集中在這支部隊里。該方面軍下轄第四軍、第十一軍、第十二軍、第十三軍、暫編第二十軍。共產(chǎn)黨所能掌握和影響的,是葉挺兼任師長的第十一軍二十四師,以原葉挺獨立團為骨干擴編成的第四軍二十五師以及賀龍任軍長的暫編第二十軍,共兩萬余人。
頗值得歷史記載的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十位元帥中的五位、十位大將中的六位,1927年都集中在第二方面軍內(nèi)。
五位元帥是:第二方面軍暫編第二十軍軍長賀龍;第二方面軍第四軍參謀長葉劍英;第二方面軍總指揮部上尉參謀徐向前;第二方面軍第四軍二十五師七十三團三營七連中尉連長林彪;第二方面軍教導團特務連準尉文書陳毅。
六位大將是:第二方面軍第四軍二十五師參謀長張云逸;第二方面軍第四軍直屬炮兵營見習排長許光達;第二方面軍第十一軍二十四師教導隊學員班長粟裕;第二方面軍第四軍十二師三十四團少尉排長徐海東;第二方面軍總指揮部特務營文書譚政;第二方面軍教導團二連副班長羅瑞卿。
以上十一人,除賀龍于南昌起義南下途中入黨、譚政在秋收起義中入黨、羅瑞卿1928年年底在上海轉為黨員外,當時都已經(jīng)是中共黨員。除徐海東于大革命失敗后脫離第四軍,返回家鄉(xiāng)搞農(nóng)民自衛(wèi)軍外,南昌起義前都在第二方面軍編制序列之內(nèi)。
一支舊式軍隊內(nèi),竟然集中如此眾多未來新型軍隊的高級將領,無論古今中外,都是一種罕見現(xiàn)象。它在一定程度上說明,雖然共產(chǎn)黨人當時還未能直接掌握軍隊,但對武裝斗爭并非毫無準備。
8月1日起義當天,在南昌城頭指揮戰(zhàn)斗的有后來人民解放軍的三位元帥:起義代總指揮、暫編第二十軍軍長賀龍;暫編十五軍軍長、協(xié)助賀龍實施指揮的劉伯承;第三軍軍官教育團團長兼南昌市公安局局長朱德。
賀龍尋找共產(chǎn)黨經(jīng)過于長期過程。1923年,時任川軍第九混成旅旅長的賀龍問他的參謀劉達五:“我走的路子對嗎?”劉達五答:“你常講要為受苦人打天下,誰能說這路子不對?不過打來打去,還沒有打出天下來,你也還在摸夜路呀!”
賀龍說:“你說對了。清朝倒了,袁世凱死了,全國還是亂糟糟的。大小軍閥各霸一方。我們在四川打了三年,真是神仙打仗,凡人遭殃,吃虧的還是四川老百姓。中國地方這么大,為什么這么窮,這么弱?就是給這幫軍閥、官僚搞亂了。不打倒這些人,老百姓還能指望過好日子嗎?可是困難哪,這么大一個爛攤子,哪個能夠收拾?”
在共產(chǎn)黨人身上,賀龍看見了能夠收拾這個攤子的力量。
1927年7月是中國共產(chǎn)黨最困難的時刻。繼蔣介石發(fā)動“四一二”事變后,汪精衛(wèi)又發(fā)動了“七一五”事變,共產(chǎn)黨人到處被通緝、被屠殺、被囚禁。就在這樣的時刻,賀龍作出了自己的選擇。7月23日,賀龍率部到達九江。譚平山找賀龍談話:“共產(chǎn)黨人要在南昌舉行武裝暴動,希望率二十軍一起行動。”賀龍當即表示:“感謝黨中央對我的信任。我只有一句話,贊成!”
7月28日,賀龍見到前敵委員會書記周恩來。周恩來就起義基本計劃詢問他的意見。賀龍說:“我完全聽共產(chǎn)黨的命令,黨要我怎么干就怎么干。”周恩來點點頭,說:“共產(chǎn)黨對你下達的第一個命令,就是黨的前委委任你為起義軍總指揮!”
在天空最為黑暗、共產(chǎn)黨人最為困難的時候,共產(chǎn)黨找到了賀龍,賀龍也找到了共產(chǎn)黨。起義部隊南下途中,由周逸群、譚平山介紹,賀龍在瑞金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
劉伯承在南昌起義中協(xié)助賀龍實施指揮。這位老軍人對共產(chǎn)黨的尋找與認識,經(jīng)歷了與賀龍不同的過程。1923年秋,在吳玉章、楊闇公等人指引下,劉伯承的思想開始轉向馬克思主義。但他素以“深思斷行”為座右銘,凡事獨立思考,不隨波逐流。有人勸他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他回答了這樣一句:“當今中國向何處去?哪一種主義最合乎中國國情?還應當深思熟慮才穩(wěn)妥;如果一見旗幟就拜倒,我覺得太不對了。準備極力深研,將來才能確定自己的道路。”
對劉伯承這番話,楊闇公在當天的日記中贊嘆道:“這是何等的直切,何等的真誠喲!比起那因情而動、隨波而靡的人來,高出萬萬倍。”1926年5月,劉伯承完成了自己的選擇。經(jīng)楊闇公、吳玉章兩人介紹,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當時他已是有“軍神”之稱的川中著名戰(zhàn)將。
南昌起義前,中國共產(chǎn)黨人沒有獨立地領導過武裝斗爭。所以對起義的組織領導者、中共前敵委員會書記周恩來來說,迫切需要一個政治上可靠、軍事上可資的得力助手。此人既要有秘密組織大規(guī)模兵暴的經(jīng)驗,又要有豐富的作戰(zhàn)指揮經(jīng)驗。
周恩來選中了劉伯承。
劉伯承不負眾望。他首先根據(jù)周恩來的指示,到二十軍軍部協(xié)助賀龍擬制起義計劃,并協(xié)助指揮二十軍攻占朱培德的第五方面軍總指揮部。起義成功后,他又出任參謀團參謀長,直接指揮策劃起義部隊隨后的行軍作戰(zhàn)行動。
(未完待續(xù))
金一南,國防大學戰(zhàn)略研究所所長,少將軍銜,博士生導師。中共“十七大”代表,第十一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全國模范教師,全軍英模代表大會代表。全軍首屆“杰出專業(yè)技術人才”獲獎者,連續(xù)三屆國防大學“杰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國家安全戰(zhàn)略,國際沖突與危機處理。曾赴美國國防大學和英國皇家軍事科學院學習,并代表國防大學赴美軍院校講學。兼任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北京大學等多所院校兼職教授,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一南軍事論壇》主持人,《中國軍事科學》特邀編委。2008年被評為“改革開放30年軍營新聞人物”,2009年被評為“新中國成立后為國防和軍隊建設作出重大貢獻、具有重大影響的先進模范人物”。
[編輯 雅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