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南金文”專欄
長期身處和平年代,極易使人在樂享生活、爭名逐利、心浮氣躁、得過且過的狀態(tài)中慵懶倦怠,放松警惕,消弭斗志,忘卻初心,淡漠使命,弱化擔當。作為負責任的網(wǎng)絡媒體,極有必要重復吶喊“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
金一南,國防大學戰(zhàn)略研究所所長,少將軍銜,博士生導師。是一位勤勉自強、才華橫溢、著作等身、影響深遠的軍中俊杰、愛國學者。其作品以說理透徹、恢宏大氣、振聾發(fā)聵而著稱,獨具提神醒腦、救贖靈魂、正心正念之功效。
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警示當代、鼓舞民志,更為啟迪后世、昭告未來,經(jīng)請示將軍同意,本網(wǎng)編委會決定于2020年3月12日開啟“一南金文”專欄。愿借將軍力作,爆燃民族精神之火,積極踐行“導引群心、朝向太陽”理念。
敬請各位網(wǎng)友多多轉(zhuǎn)發(fā),助力公益善舉,共襄復興偉業(yè)。
苦難輝煌
文/金一南
第四章 “圍剿”
李立三把舵的船,是一艘既勇猛奮進又劇烈搖擺的船。被稱為蔣何的蔣軍與被稱為“朱毛”的紅軍在紅色根據(jù)地迎面相撞,皆是戰(zhàn)將如云。建議碉堡政策圍困朱毛的并非德國顧問,而是朱德云南講武堂丙班二隊的同學金漢鼎。
第二節(jié) 戰(zhàn)場與戰(zhàn)將(一)
平心而論,“圍剿”不成,并非蔣介石的部下不能打仗。
國民黨方面不乏善戰(zhàn)之人。蔣介石手下就有著名的“八大金剛”:何應欽、錢大鈞、顧祝同、劉峙、陳繼承、陳誠、蔣鼎文、張治中。
人們皆知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的工農(nóng)紅軍有“朱毛”之稱,卻鮮知中國國民黨領導的黃埔黨軍也曾被稱為“蔣何”。
一度與蔣介石并列的何應欽,生于貴州興義縣泥蕩村。1906年貴州開辦陸軍小學,規(guī)定每縣保送一人,何應欽時16歲,以興義縣第一名成績保送。陸小畢業(yè)再保送武昌陸軍第三中學。1909年秋,陸軍部從三個陸軍中學考選20名學生赴日深造,何應考入選,進入東京振武學校。
何應欽是以優(yōu)異成績開路的,卻不知道振武學校有一個高他兩年級叫蔣志清的同學也是如此。1906年,蔣志清報考陸軍部全國陸軍速成學堂(即后來的保定軍校)。當時浙江省報名者千余人,僅招收60人,其中還有46名由武備學堂保送,自由招考名額僅有14人。蔣志清被招生甄試挑選出來,入千分之十四以內(nèi)。
蔣志清即后來的蔣中正,字介石。
何在振武學校不認識蔣志清。蔣受“堅船利炮”的現(xiàn)實影響,選學炮科;何則以傳統(tǒng)的“步戰(zhàn)決勝”為信條,選學步科。后來辛亥革命爆發(fā),兩人返國,皆在滬軍都督陳其美手下任事,蔣任滬軍第五團團長,何任都督府訓練科一等科員,兩人仍然不識。歷史的這兩個交匯點,蔣、何都沒有相遇。
兩人知遇是在黃埔軍校。
黃埔軍校興辦之日,卻正是何應欽落魄之時。
何由日本返國后回其家鄉(xiāng)貴州尋求發(fā)展。初被黔軍總司令王文華寵信,后與貴州督軍劉顯之外甥女結婚。貴州兩大實力人物皆與何有緣,可謂是春風得意,大樹乘涼,前途無限光明。當時黔軍一共有三個混成旅,何出任第五混成旅旅長,后又任貴陽警備司令。
但好景不長。1920年,貴州政局突變。黔軍總司令部特務團團長孫劍峰發(fā)動政變,何被迫辭去所兼各職,被擠出貴州,趕到云南。
在昆明又遇行刺,身中兩槍。一槍在胸,一槍在腿。胸部子彈幸未貫穿,留下一條性命。黔軍這兩槍讓何應欽在昆明的法國醫(yī)院住了半年。自幼立志從軍報國,但最先嘗到的槍傷,竟是來自自己人的子彈,這不能不使他受到極大的震撼。
也徹底破滅了他對貴州事業(yè)的夢想。
出院后他即去上海,閑住將近兩年。所攜不到一萬元的旅費,不夠過長期公寓生活,不得不為前途打算。想去廣州,但眼見陳炯明叛變、孫中山失勢,粵局前途不妙;想去北京,又苦與北洋系實權人物無甚機緣。焦灼之間,得悉建立黃埔軍官學校,蔣任校長。他與蔣雖無深交,卻與王柏齡相熟。于是托王向蔣介紹。
本來黃埔黨軍是應該稱為“蔣王”而不是“蔣何”的。
王柏齡與蔣介石關系非同一般。兩人在保定軍校同時考取留日生,一同赴日,且同學炮科。1916年5月,居正在山東青島成立中華革命黨東北軍,蔣任總司令部參謀長,王柏齡任參謀;后蔣出任孫中山大元帥府行營參謀長,便電邀王到廣州,任大元帥府行營高參;后來成立黃埔軍校籌備委員會、軍校入學試驗委員會,王柏齡的排名皆僅次于蔣。軍校正式開辦,他立即被委任為少將教授部主任。
當時蔣苦于人手不夠,正在極力網(wǎng)羅日本士官同學協(xié)助。聽了王柏齡的介紹,便以軍校籌備委員會委員長身份,電召何應欽赴廣州;何到后即被委以重任,先是主持考選軍校干部,后出任軍??偨坦?,兼教練部主任,成為僅次于王柏齡的人物。
歷史偏愛有準備的頭腦。挨過兩槍的何應欽,在一番跌蕩起落之后,對歷史的機緣作好了充分準備。
黃埔黨軍之所以未能稱為“蔣王”,而被稱“蔣何”,問題皆在王柏齡自身。
王是蔣介石在黃埔軍校視為心腹股肱的頭號人物。但他對教學興趣不大,成天不務正業(yè),去廣州吃喝嫖賭,抽鴉片,每每有事找不著。他完全沒有意識到處在怎樣一個歷史關口,處于一個怎樣有利的地位;而在這個關口這個地位,稍微謹慎一些、敬業(yè)一些、“每每有事”找得著一些,歷史將會向他提供多么豐厚的報償。
何應欽與王柏齡的不一樣,恰恰集中在這里。
何應欽無不良嗜好,且以軍校為家,勤勤懇懇,兢兢業(yè)業(yè),無論上班下班,一找必到。于是蔣對何日加信任,開始把托付王柏齡的事交他去辦。何見蔣對自己如此信任,大為感激,帶領屬下劉峙、顧祝同、錢大鈞、陳繼承等一批軍事教官越干越出色。蔣則更欣慰地認為總教官沒有選錯,兩人關系愈加密切。1924年年底,黃埔組建黨軍,第一期畢業(yè)生編為兩個教導團,蔣任命何為第一團團長,王為第二團團長,何之地位開始超過王。
蔣的視線由王轉(zhuǎn)向何的關鍵,還是通過實戰(zhàn)。
1925年1月,陳炯明分兵三路進攻廣州,大元帥府成立東征聯(lián)軍,分路迎擊叛軍。何應欽率領教導第一團沿廣九鐵路開進,擔任攻擊淡水城之主力,王柏齡率領教導第二團作為預備隊。這是黃埔學生軍成立以來首次投入實戰(zhàn)。何應欽為消除官兵緊張心理,率部一面行軍,一面搞野外演習,每天只走一二十里,部隊還以為是實彈演習。結果攻擊淡水城第一團打得勇猛又放松。攻擊拂曉發(fā)起,正午突入城內(nèi),全殲守軍一個旅,繳槍千余支。
第一團城內(nèi)告捷,第二團卻城外敗北。王柏齡率領第二團沒用上攻城,卻與后續(xù)增援之敵遭遇。戰(zhàn)斗一展開,王柏齡臨陣脫逃,第二團部隊立即敗退。何應欽得知城外戰(zhàn)況危殆,立即命令本團第二營營長劉峙率全營出城反攻。此時已是黃昏,敵軍在昏暗中以為出城部隊是逃出來的自己人,及至跟前才看清是黃埔學生軍端著雪亮的刺刀沖鋒,措手不及,紛紛潰退。
第一團完成了攻城任務又挽回第二團的頹勢,何應欽首戰(zhàn)告捷,名聲大振。
淡水一仗,使蔣介石看出來,領兵打仗,靠王柏齡是不行的。于是以教導一團一營長錢大鈞接替王柏齡,出任教導二團團長職務。
何應欽漂亮地完成了事業(yè)開局。
(未完待續(xù))
金一南,國防大學戰(zhàn)略研究所所長,少將軍銜,博士生導師。中共“十七大”代表,第十一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全國模范教師,全軍英模代表大會代表。全軍首屆“杰出專業(yè)技術人才”獲獎者,連續(xù)三屆國防大學“杰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國家安全戰(zhàn)略,國際沖突與危機處理。曾赴美國國防大學和英國皇家軍事科學院學習,并代表國防大學赴美軍院校講學。兼任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北京大學等多所院校兼職教授,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一南軍事論壇》主持人,《中國軍事科學》特邀編委。2008年被評為“改革開放30年軍營新聞人物”,2009年被評為“新中國成立后為國防和軍隊建設作出重大貢獻、具有重大影響的先進模范人物”。
[編輯 雅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