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悠悠酸梨樹
文/李法明(遼寧喀左)
遼寧省朝陽市喀左縣大營子鄉(xiāng)大梁下村,據說這個村的歷史大約有兩百多年,當年從山東逃荒過來的于姓人黃姓人在這安家立戶,因為和凌源府隔了一道大梁,遂起村名為大梁下。
大梁下村有很多老梨樹,樹齡在百年以上的不在少數,據說老劉家門口的大梨樹是歲數最大的。劉家老爺子今年80多歲了,他說他記事的時候門口的大梨樹就這么粗。
有人問很多逃荒過來的山東人很忌諱種梨樹,因為梨的音同離,讓背井離鄉(xiāng)的人感傷。是大梁下人敢于打破陳規(guī)還是懂得管理做事做熟呢,已經是無從可考,但是一代又一代大梁下人在梨樹下長大,春看梨花白似雪,秋采香果入窖存。經過歲月滄桑,走過時光更替,梨樹,已經和大梁下人結下了解不開的情緣。
村里的老人講:在大梁下開村立戶后,總要有個營生養(yǎng)家糊口,但是大梁下山多地少,卻也有靠著凌源府近便的優(yōu)勢。窮則思變,變則通,大梁下人選擇了產量高耐儲藏的酸梨,于是房前屋后開始了栽培酸梨樹的艱辛歲月。
大梁下的老梨樹在居民區(qū)最多,但是在離村兩公里外的火山溝也有十幾株老梨樹,生產隊解體時被田家人買去了。勤勞的田家三代人奮斗了三十年,春夏秋冬經年不休,筑石成田終成果園六百畝,管理水平和經濟效益在大梁下村首屈一指,好的年景收入在十幾萬元!有人撰文稱贊田家人是大梁下村的愚公,是新時代干字精神的忠實踐行者。
大梁下的大酸梨口感好個頭均勻,在凌源很有名氣。原來大梁下人是靠著扁擔挑子在凌源街里走街串巷吆喝著做買賣,從深秋吆喝到第二年的四五月,受過多少累?流過多少汗?其中的辛苦只有嘗過的人才能體會吧。
村頭的大梨樹迎來了多少年的花開花落,也見證了勤勞的大梁下人早出晚歸的疲憊的身影,耕作之余大梁下人的吆喝聲在時光的印跡里,回響在凌源的老街里!是大梨樹培養(yǎng)了大梁下人堅韌不撥的奮斗精神,經商的血脈也在大梁下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里傳承。
大梁下村步入了新時代,越來越多的大梁下人組團開始經商,從瓜果蔬菜到米面糧油,只要有錢賺,賣的東西五花八門,遠遠不是走街串巷賣酸梨的時候了。只是越來越多的老梨樹感覺到了寂寞,春天開著稀疏的花,秋天的果實也成了鳥的零食。
雖然越來越多的新房和貨車終于讓大梁下聲名在外,但是讓大梁下村聲名鵲起的還是因為梨樹。時間過去了兩百年,昔日的救命樹變成了如今的致富樹。進入了新時代,借助發(fā)展鄉(xiāng)村旅游的歷史機會,大營子鄉(xiāng)幾屆政府班子充分挖掘梨樹眾多尤其是百年以上老梨樹多的自然優(yōu)勢,全力打造梨花勝地景區(qū),大梁下村憑借著梨花節(jié)的成功舉辦,一鳴驚人,名字被遼沈大地所熟知。
為了保護好村里的老梨樹,在大力發(fā)展新梨園的基礎上,大梁下村成立了梨花香梨產業(yè)合作社,合作社把村里閑置的老梨樹作價入股實行統(tǒng)一管理統(tǒng)一買賣,按照收益實行分紅。前幾天有做梨產品深加工的企業(yè)來村里洽談酸梨的收購事宜,合作社代表大梁下村和客商就合作共贏展開了新一輪的商討。
大梁下村村主任于得秀說:“大梁下村一代又一代人在梨樹下長大,梨樹下有我們最深的鄉(xiāng)愁。酸梨樹的執(zhí)著已經融入了大梁下人的血脈里,無法割舍無法忘懷不能忘本。這些老梨樹是爺爺輩甚至是爺爺的爺爺栽的,我們有義務保護好。這些老梨樹是大梁下人的救命樹,是致富樹,是文化樹,現在更成了大梁下人的希望樹……”
小鏈接李法明,1975年生人。在遼寧省喀左縣五個鄉(xiāng)鎮(zhèn)輾轉打拼二十年,現供職于喀左縣營商環(huán)境建設局。喜歡讀書,愛好旅游,閑時弄花草,靜處賦文章。偶有文字見于報端,愿以文會友,短長互鑒!
[編輯 趙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