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豆国产原创中文av网站_日韩人妻无码一级毛片基地_国产福利在线人成观看_亚洲AV中文久久精品软件下载

改革開放40年我的親歷和感受(上)(張俊清)

摘要:我看過波瀾壯闊的大海,也看過南國四季蓬勃的花樹,若從親歷的角度上去尋味,它們或許彌補了我人生的空白。但要把它們放在我感受的儀表上去測量,它們只是分量很輕的一部分。

改革開放40年我的親歷和感受(上)

文化信使/張俊清  編輯/繁花似錦

  我看過波瀾壯闊的大海,也看過南國四季蓬勃的花樹,若從親歷的角度上去尋味,它們或許彌補了我人生的空白。但要把它們放在我感受的儀表上去測量,它們只是分量很輕的一部分。

  悄然一躍,整整40年,親歷和感受已成了故事。但很清晰,何況有的還正在用心去寫。那一日,我在心海的中央,種下一棵生命的年輪之樹,當四季風吹起時,驀然回首,再把生活的意義和幸福提煉一下,才覺得純粹。

  山一程水一程,苦樂年華的歌謠,當它情不自禁飛進我的心里,我便有了收藏的夙愿。因為收藏,收的是物件,藏的是記憶,傳承的是歷史。

  東西,并不是值錢寶貴之物,只是靜靜躺臥卻亮燦如金的一摞本本。有紅皮的,綠皮的,黃皮的,還有無塑白紙皮的,規(guī)格不一。閑暇時,總愛打開赭黃色的木頭箱子,除去塑封紙,解開捆扎的紅頭繩,把風骨的“寶貝”晾曬一下。那時,思緒總是在時空的大幕上閃爍如繁星。這些紙質的本本,有的是自己的,有的是他人的。年代不太久遠,有的還正在使用,封存的只是復印件而已。然而,就是這一摞東西,足以記錄我家鄉(xiāng)所走過的彎彎曲曲的里程,讓親歷人再回眸一下,品嘗一回有苦有笑的年華和歲月。

糧本

  在眾多的本子中,我最喜歡看的是那本橫開的、長14cm寬10cm、紅紅亮亮塑皮的《凌源縣城鎮(zhèn)居民糧食供應證》。輕輕地翻開內瓤,黃底黑表格分明寫著:戶主李明(職工),妻王新蕊(職工),長女李兆艷(學生),次女李可艷(孩童)。糧食月供應指標數分別為15公斤,13.75公斤,11公斤,3.5公斤。細糧(大米、面粉)均為1.5公斤,其余為粗糧(玉米面、高粱米等),食油0.2市斤。時間為1992年11月。

  別看是李明家的,其實,我家也是吃過“糧本”的。1987年7月,我從師范學校畢業(yè)后,被分配到原單位教書。那時心里很美很美,連走路都揚著頭,因為我有了“糧食本”,是有身份的人了。盡管供應的糧食不夠吃,但還是在下班的時候,拿著糧本和袋子,趾高氣揚地邁進國營糧店的門去買糧。粗糧每斤一律0.092元,細糧每斤一律0.18元,食油每斤0.6元。不買糧的,可等額兌換糧票。因為向東化工廠駐我鎮(zhèn),鎮(zhèn)區(qū)的供應糧店就有5個,買糧的職工家屬很多很多,非排隊不可。賣糧的人可牛了,連瞅都不瞅我們一眼,態(tài)度還是滿蠻橫的,我們當然不敢跟他們較勁。給你撮玉米面,你就得要玉米面;給你撮高粱米,你就得要高粱米,這就得看當時付糧員的心情和你的運氣。

  可好景不長,從1994年1月起,糧食供應證取消了。糧食像長了腿,不幾日,跑出固定的圍門,奔向了山村集貿市場。開始不習慣,漸漸地從人們彷徨的眼里和徘徊的腳步中慢慢地拉開了順應的大幕。改革開放的強音,真的又一次從村舍封閉的固壘中轟然奏響,實質性地飛向山外,實現了與生活中的南腔北調的合拍對接。于是,人們愿意吃啥就買啥,愿意買多少就買多少。定時、定量、定品種、定價位、定買點的時代已成為中國人永久的過去。

扶困

  我雖不是農民,但卻一直居住在農村,沒離開土地半步。我的母親是農民,我弟弟正在大學讀書,我的兩個女兒也正在中小學校上學,按當時的政策,分得4人份1.2畝地。從此,我與土地結下不解之緣,以至于深厚。

  翻開王達家那本由朝陽市農業(yè)局統(tǒng)一印制的《耕地承包合同書》綠本,我在扉頁上分明看見政府的大紅章下面填寫的是:王達,1994年12月31日(頒發(fā)),土地承包期限30年。

  記憶的閘門被打開。

  那是十月份的一個晚上,天咯嘣咯嘣地冷,夜幕上星光閃閃。隊長招呼大家在村東的柳樹下開會,說要核對土地畝數,確定左鄰右舍的界限。大家吵嚷好一陣,也沒人把它當回事。劉四說了:“就那么回事,簽啥簽,今兒個簽,明天就改。啥30年,瞎扯,我才不信呢。”王達擠進人群說:“愛咋著就咋著,我簽,照說政府不能逗咱們吧,反正我豁出來了。我要打口機井,準備蓋幾棟暖室大棚。”

  春風若棄楊柳花,豈有禾豐照溪霞。在山溝人還在觀望中逡巡時,王達等幾個膽大、倔強的人卻敢激活傳統(tǒng)耕作的硬件系統(tǒng)。他們要在土里刨出新生活,讓翻刨的土壤有新滋味、新勁道,讓口袋里的錢膨膨鼓鼓。果真,轉眼到了翌年秋,王達承包地上的大棚開花結果了。他贏了,莊上的魏上、張龍、孫謙幾家也跟著發(fā)了財。紅磚瓦房飄笑聲,門庭闊院轎車停。沒出三年,四十畝地上,大棚棟棟連成片,太陽下一片光艷。準確地說,這里沒有了冬天,大棚的綠主宰了一切。向暖的天空,消融的白雪,編織出了山村獨特的風景。

  一晃24年,農民車載著新鮮,斗裝著說笑,用一把水一把汗的執(zhí)著,裝點了城里千家萬戶飯桌上的菜綠酒香。2017年10月18日,又一個聲音,再次讓中國億萬農民歡呼雀躍。黨的十九大,習主席又給農民吃了定心丸:農民承包的土地,30年,依舊不變!即將新頒發(fā)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上,再次注冊了農民與土地血統(tǒng)為一的身份。農民自己的飯碗,已牢牢地端在自己的手里。

  “李三本”原名李子祥,“三本”的稱謂是他的自封號。那時,他48歲,家里6口人,是下崗職工。他爸媽均有病,不但干不了活計,還得長年累月用藥陪著,一年不知住幾回醫(yī)院。媳婦呢,十幾年的腰間盤突出病,除兩孩子念書外,一家子真沒好人了。他可困難到極點了,簡直揭不開鍋。他一沒地,二沒山,想出去打工吧,兩個大病人需要有人伺候,他是左也走不了,右也挪不動。原本一個風光的大職工,眼下只能騎一臺三輪車,沒黑沒白地吆喝,靠收破爛兒過活。民政干部路思妍來了,看到眼前的一切,按政策給他家辦了“低保”。于是,他有了紫紅色、硬紙殼、開本8.2cm×12cm、由朝陽市民政局頒發(fā)的《朝陽市城鎮(zhèn)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待遇領取證》的首本,時間是2000年7月1日,月領生活保障金228元。

  2006年6月20日,鎮(zhèn)民政部門又給他家換簽了第二本。此時,他媽媽已經去世,家里剩下5口人,人均低保費每月也增到45元。到2008年6月,第三本證上,人均低保費增到65元。往后一個勁兒地往上漲。到2013年,他爸爸離世,他們兩口子也領了退休金,孩子也都大學畢業(yè)上了班,他家才算走出困境。李子祥以證為榮,視證為恩人,他逢人便講:“這三證,救了我一大家子,我要把它帶到我的墳里,摟著它不撒手。”

 ?。ㄎ赐甏m(xù),本文圖片均由作者提供。)

小鏈接
  張俊清,1964年9月出生,遼寧省凌源市楊杖子鎮(zhèn)楊杖子村人。今日朝陽網文化信使。1982年從事教學工作至今。中共黨員,河北師范大學中文專業(yè)畢業(yè)。中學高級教師,多項國家級、省級教育科研立項領導人和主持人,遼寧省“十一五”期間骨干教師;遼寧省散文學會會員,朝陽市作家協(xié)會會員、朝陽市作家協(xié)會網絡文學學會常務理事、凌源作家協(xié)會理事、凌源市楹聯(lián)家協(xié)會理事,現就職于遼寧省凌源市教育局。2011年12月由北京大眾文藝出版社公開出版了《張俊清文集——溪流抱月》;2012年9月入選《朝陽作家名典》;2014年6月凌源電視臺“文化凌源”欄目以《文學的守望者》進行了專訪專播。曾在《作家天地》等報刊發(fā)表文學作品五百余篇(首)。代表作有《我是一塊煤》《小溪》《拾一片秋葉》《柳條花》《難忘北山豆莢情》等。

  [責任編輯 趙盼]

好名聲網

【本網聲明】


網站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