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一篇文章的故事
文/瞿軍(四川) 編輯/雅賢
1998年夏末的一天,深圳的天空陽光燦爛,而我的內(nèi)心卻感到十分的悲哀和冰涼。獨自一人,背著空空的行囊,走在深圳的大街上,擦肩而過的人流中,沒有人回頭看一眼,也沒有人投給我溫暖、安慰的一瞥。
四年前,與前妻分道揚鑣后,一狠心離開了工作了近十年的交警崗位,下海到深圳,跟朋友合伙開酒樓。
兩年時間彈指而過,由于缺乏經(jīng)商的經(jīng)驗和經(jīng)歷,很快,便虧蝕了前半生所有的積蓄。酒樓關(guān)門后,付完所有欠債,算帳下來,我口袋里只剩下五百多元錢。
與合作的朋友分手后,我買了一張從廣州到成都的火車票,腰包里只剩下不到兩百元錢。在廣州火車站,垂頭喪氣地等車時,我隨手買了一本雜志來翻閱。
那年,正遇長江發(fā)大水,湖南段鐵路受損,我所乘的那趟慢車繞道從廣西經(jīng)貴州從重慶入川。路上走了三天三夜。當時,火車上的方便面賣到十元錢一包。為了省錢,我一天只買一包方便面吃,堅持到了成都。在那三天三夜漫長的旅途中,那本雜志被我從頭至尾翻閱了好幾遍,既慰藉了失意的我,又伴我度過了那段沉悶、難熬的旅程。那里面恰好有篇文章,是關(guān)于主人公面對失敗毫不氣餒,最終使自己生活變得美好的寫實報道,十分吻合我當時的心境,給了我不小啟發(fā)。
我一路反思,深圳之行失敗的原因。
時至今日,那本雜志已不知丟失在哪里,那篇文章的標題也早已記不清了,內(nèi)容也有些模糊,但它依然留在我腦海里,時時浮現(xiàn)。因為,正是那篇文章給了我面對失敗的勇氣,讓我重新振作起來。
回到老家樂山不久,經(jīng)恩師幫助、指點,我以37歲的“高齡”進入成都媒體,僅憑自己微薄的文化底子,咬著牙努力拚博,僅用了三個月的時間,就在媒體站住腳,成為一家省級報紙錄用的正式記者。并且,負責報社重大焦點新聞的報道工作。
隨后的一年多時間,我采寫的大量新聞,分別被《北京青年報》《北京法制報》《上海文匯報》《南方周末》《遼寧青年》等上百家報刊、雜志轉(zhuǎn)載、采用。至今,已發(fā)表文章千余篇,約兩百萬字。
回首往昔,深深感慨。
一本好書,一篇好的文章,給人的啟迪可能是一時,也可能是一生,甚至能改變一個人的人生軌跡,讓人終身受益。
小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