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趣事
文/李桂林 編輯/云楓
我的童年是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度過的。那時的鄉(xiāng)村,藍天白云、青山綠水,一切都保留著淳樸的狀態(tài),保留著自然的本色,一點也沒有受到現(xiàn)代工業(yè)的污染。流經家鄉(xiāng)的河川,有一個古香古色的名字——老寨川,發(fā)源于素有“遼西綠島”美譽的大黑山。在河的南岸,有一個奇特的村莊,名叫四萬貫,那里就是我從小長大的地方。
老寨川沿岸都生長著茂密的楊樹林,林邊河岸還有連片的池塘。池塘和河水,就成了我們童年的樂園:每年春天的后半段,整整一個夏天,還有大半個秋天,河水給了我無窮的樂趣——游泳、放鴨子、撿蘑菇,最有意思的莫過于抓魚了。
老寨川里的魚兒主要有三種:“花棒”(渾身有花點的土魚)、“白票”(渾身長滿銀色的鱗片)和泥鰍。偶爾也會有鯉魚和鯽魚,多出現(xiàn)在池塘里。
剛剛進入春天,天氣還沒有完全暖過來,孩子們便迫不及待地跑到池塘邊、小河里摸魚、捉蝦。如果肯走很遠的道且運氣好的話,還可以找到幾只河蟹。因為河水清亮,水流也不深,所以輕輕地挪開石頭,小心翼翼地把兩只小手慢慢地攏著,再迅速合在一起,魚兒或許就捧在手中了,然后快速扔到岸上,就算是一次成功的捕獲了。然而,這樣捉魚,成功的概率是很低的,因為魚兒游得快,往往會兩手空空。就這樣折騰了半天,所獲卻寥寥無幾。
我呢,比較擅長動腦筋,經常會另辟蹊徑:先把河流改道,分出一條支流,然后再斷流。離開了水,魚兒便會暴露在河床上,伸手就抓,所以那叫抓魚。不過,這種捕魚方法也是有技術含量的。首先,給河流改道選址很重要。我年少力微,幫手又小又少,若選了河流的主干道,是萬萬完不成任務的;選擇水量相對較小但是魚兒不少的河段,一般在河流的拐彎處才省力。選址完成后,還要迅速地挖沙筑壩,在最短的時間內,讓河水改道,這樣便可以隨心所欲地伸手抓魚了。
平常,孩子們捉魚,也就十條八條的,弄個柳樹條一串,喜滋滋地回家了,而我每次的魚獲都很誘人。最多的一次,是在一個公路的涵洞里。經過仔細勘察,我把流進涵洞的河水,用泥沙“別”走了,也就是三米多寬的距離,三下五除二,河水便改道了。十多米長的涵洞下面都是石頭砌筑的,凹凸不平,最適合魚兒安家了。那一次,我足足抓了滿滿兩水桶的魚?;丶視r,我覺得自己就是凱旋的將軍。
回到家,小魚小蝦喂雞喂鴨了。大一點的,也就一、二寸長,加點咸鹽,讓魚兒吐出臟水,晾干了,用鐵鍋煲干了吃,也算是開開葷,香上好長一段時間呢。
在我記憶的源頭里,家鄉(xiāng),小河,抓魚的樂事,漣漪一樣常常在腦海中蕩漾,每一次都會泛起幸福甜美的小浪花。每念及此,我都會積極樂觀、勇往直前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