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豆国产原创中文av网站_日韩人妻无码一级毛片基地_国产福利在线人成观看_亚洲AV中文久久精品软件下载

【今日朝陽網】給我作家夢的人(趙淑清)

摘要:在遼寧朝陽,一說起凌源師范,總讓人想起王太吉老師。而我作為1980屆入校生,在凌源師范的三年里卻并未聽過太吉老師一堂課。因為我分在了四班,而他教的是一二班,而且一教就是三年。沒能親耳聆聽他的課,成為我今生最大的遺憾。

給我作家夢的人

——懷念王太吉老師

文化信使/趙淑清  編輯/天河水

  在遼寧朝陽,一說起凌源師范,總讓人想起王太吉老師。而我作為1980屆入校生,在凌源師范的三年里卻并未聽過太吉老師一堂課。因為我分在了四班,而他教的是一二班,而且一教就是三年。沒能親耳聆聽他的課,成為我今生最大的遺憾。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是文學復興的年代,十六七歲的我們恰逢其時。我們不知道文學為何物,也不知道為什么對文學這么崇拜。我們瘋狂地讀啊,寫啊,見了自認為好的文章就抄,從刊物到報紙,抄了一本又一本。

  入學不久,我就聽說王老師是作家,在全國的大刊物上發(fā)表許多文章呢,每天都有稿費寄來。這讓我欣羨不已。他的裝束很普通,很像我的某個中學老師。每天遇見他是在從家屬院到教學樓間的路上。他中等個頭,走路總低著頭,一副思考著的樣子,腋下總夾著書本或稿紙。偶爾抬起頭,也是不經意在瞄一眼,好像身邊的一切都沒在他視線里似的。他偶爾向某個方向一掃的神態(tài)特別瀟灑,我想作家就應該是這個樣子。

  那個時候,正值豆蔻年華,特別喜歡聽老師的戀愛故事,而太吉和學珠的戀愛故事尤其讓同學們津津樂道:高學珠老師是大學教授的女兒,王太吉是四川農家子弟,兩人家庭出身極不平等,但太吉老師以出眾的才華和農家子弟特能吃苦的精神征服了學珠,也征服了岳父岳母大人。兩人雙雙離開條件優(yōu)越的大城市,來到遼西凌源這座偏僻的塞外小城,過著簡樸而充實的教書育人的日子。我不知道他們與遼西結緣發(fā)生過怎樣的故事,卻經常想:當遼西這塊窮鄉(xiāng)僻壤第一次進入他們的視野時,他們會有怎樣的感慨?在今后的日子里,他們又是怎樣相扶相攜,營造出自己的精神王國。

  高學珠老師教我們語文基礎知識。她極有風度,戴副金絲鏡,穿著高跟皮鞋,身材瘦削,臉色白皙,走路極莊重,神情也極嚴肅,一看就是地道的城里人。高老師對學生非常仁慈,她的班里一有病號,就享受到去她家改善生活的優(yōu)待。他們描述王老師在家極勤快,洗衣做飯買菜樣樣能干。這讓我們更是羨慕高老師,也更加佩服王老師——那時還是處于對愛情朦朦朧朧的年紀,但在我的想象里,愛情就是應該是他們的樣子。

  漸漸地,有不少同學在王老師的精心指導下,陸陸續(xù)續(xù)地在朝陽市的《莊稼人》《朝陽日報》甚至在省級報刊上發(fā)表文章了。那個叫秦朝暉的同學一回家就帶一大包書,那個叫李秀軍的同學居然在《鴨綠江》文學期刊上發(fā)了組詩,還有張軍,齊明達,劉繼春等四名同學還在《遼寧日報》副刊發(fā)了專版……這些消息讓全校同學情緒賁張,人人躍躍欲試。接著,凌源師范名人倍出,秦朝暉、齊明達、張軍、劉繼春、賈廣志、馬文志、李維軍、鄭繼超……接二連三地冒了出來。

  那時候,一到周末,一二班的文學愛好者們就聚到王老師家,讓他輔導習作,聽他講創(chuàng)作經驗,讓我特別羨慕。我也想去找他請教,卻沒有像樣的作品,便沒了信心。只是每每從他家門前經過,都要抻脖子往小院里張望,看看兩位老師在做什么?太吉老師在寫作還是做家務?

  后來有一次,喀左新星文學社的楊瑞芬同學請我?guī)退悠髌?,讓我親自交給王太吉老師。我趁著一個假日約上一位同學一起去了。呈上楊瑞芬的習作,我想請教點什么,可王老師不擅言辭。當時究竟問了什么問題,現(xiàn)在我已記不清了,只記得他的家很簡陋。

  那時候,新年是凌源師范最有吸引力的節(jié)日。最讓我懷念的是每到新年來臨之前,全校從老師到學生,都要寫新年感悟、新年獻詞一類的文章。剛上一年級那年,我和董秀英同學每人抄了一大本。以后的兩個新年,不再抄那么多了,但王太吉老師的文章還是必抄的。

  畢業(yè)后,《朝陽日報》的副刊版幾乎被凌師的同學占據了,確切地說被一二班的同學占據了。王太吉老師的文章也經常見報。每見他的文章,我都要剪下來,粘貼到本子上。有篇寫鄉(xiāng)郵員的散文《綠衣人》至今讓我記憶猶新,那個鄉(xiāng)郵員叫老吳。

  不知道為什么,讀凌師的我們大多都懷了作家夢,那個夢離我們很遙遠,可我們做了!現(xiàn)在想想,那么個年紀,為什么要當作家?作家的吸引力在哪?現(xiàn)在都說不清——這就是王太吉老師的魅力所在吧!沒有他的影響,沒有他教出的弟子寫出的那么多的作品,我還能有作家夢么?

  我不記得是哪一年,太吉和學珠老師雙雙離開凌源師范,去了河北廊坊教大學。聽到這個消息,突然想起兩位老師在的日子,那感覺怎么就不一樣了呢?我的母校少了某種神韻和魅力——這種神韻和魅力源自一位作家——王太吉!當年的這些學生因為寫作,有人成了作家,有人成了記者,有人走上領導崗位……在朝陽文學史上被稱為“凌師現(xiàn)象”。外界稱當年的凌師為朝陽的“北大”。

  我雖不在太吉老師的班里,但這個作家夢卻頑強地掙扎。當那些已經在寫作上有了名氣的同學紛紛走向官場的時候,1994年,正是商海橫流的時候,而立之年的我卻躲進父親的老屋,開始了文學創(chuàng)作。之后,出版了散文集《月亮泉》和《在夢與醒之間》,還在《遼寧日報》《美文》《鴨綠江》《海燕·都市美文》《當代小說》等報刊發(fā)表了兩百多篇散文作品。我知道這點成績算不上作家,但作家夢卻做得津津有味……

  2005年冬,在北京張振學同學那里得知太吉老師辭世的消息。這消息太讓我震驚:離退休還有一年呢,怎么說走就走了?!想起師母再沒人細心地照料,想起太吉老師當年在凌師苦心營造的文學氛圍,想起他培養(yǎng)的眾多文學新人和作家,想起他文章里多次寫到的對遼西這片土地的眷戀……心里真不是滋味。那一夜,我沒睡好,我在想,如果我讀的不是凌源師范,或者凌源師范里沒有太吉老師,我還是今天的我么?

  ……這樣想著,兩行熱淚已滾滾而下……

小鏈接
    趙淑清,六十年代中期出生于遼西農村。漢族?,F(xiàn)供職于遼寧省喀左縣廣播電臺。筆名叔青。大學文化,主任編輯。當過教師、鄉(xiāng)鎮(zhèn)干部。《今日朝陽網》文化信使。省作協(xié)會員,省散文學會會員,市作協(xié)理事,縣作協(xié)副主席、政協(xié)委員。1994年開始文學創(chuàng)作,在《遼寧日報》、《海燕》、《鴨綠江》、《遼河》、《美文》、《當代小說》等50多種報刊發(fā)表散文作品兩百余篇。2007年10月畢業(yè)于遼寧文學院第五期新銳作家班。2009年畢業(yè)于遼寧文學院首屆作家研討班。出版散文集《月亮泉》、《在夢與醒之間》。

【本網聲明】


網站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