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舊照片
文/劉暢 編輯/雅賢
閑暇時,我從書柜中翻出了一張泛黃的舊照片,是一位端莊大氣的女性,照片的背面寫著:張繼榮1956年留念。好奇心驅使我穿越時間的長廊,聆聽了張繼榮——我奶奶的故事。
奶奶生于1927年,很瘦,個頭不高,瀑布般的長發(fā),像極了與她同時代的電影明星阮玲玉。爺爺是一名警察,倆人生有三兒一女,在那個填飽肚子就是人生最大幸福的年代,四個孩子給家里帶來了沉重負擔。逢年過節(jié),面對著自己忙前忙后張羅的一桌飯菜,她總是愛憐地說:“你們吃吧,媽不愛吃。”漸漸地,這句話成了她的口頭禪,每每做了好飯菜,總是習慣性地把好吃的夾到兒女的碗里。為了補貼家用,她曾做過很多常人不愿做的工作。到一家工廠打零工,一個月僅掙15元錢。給人加工鞋墊,每雙三分錢,晚上怕費電,就摸黑使用縫紉機。到大菜窖摘菜,在溫度零下10多度的地窖里,一干就是十幾個小時。到粉末廠裝袋子,濃煙滾滾,粉塵漫天,碎石機一響,路人都怕躲閃不及,而她要追到粉塵的盡頭,將粉末裝袋,每一個工作日下來,滿身的灰裹著她成了雕像,吐出的痰,都是松子大小的泥塊。隨著歲月的推移,三個兒子長得高大魁梧,女兒則隨了她的靚麗文靜。
奶奶不識字,連自己的名字都不認得,但對相夫教子的道理卻理解得深厚透徹,從沒打過兒女,常說的只有一句話:一生要做個好人。就是這句簡單而普通的話,使子女們銘記一生。兒女們個個都是中共黨員,年年得榮譽證書。奶奶把獎狀貼在墻上,捧著證書看了又看,細心地保管著,總覺得那是她的驕傲。由于工作原因,爺爺在家“油瓶子倒了都不扶”,但她一生從未跟爺爺吵過架。飯菜煮好了,全家一定要等爺爺下班一起吃。她總跟兒女們說:“你們都要感謝你爸,是他把咱從農村帶到了城里。他工作忙,要理解他啊。”大兒子受父親熏陶,也成為了一名光榮的警察。大孫子成人后,走進了警察隊伍,奶奶卻沒能看到這一幕。
1986年,肺癌奪取了奶奶年僅59歲的生命,留給子孫的是做個好人的叮囑,是一份十分寶貴的精神財富。張繼榮——我的奶奶,當我這顆小星星眨動著雙眼的時候,她已如一顆流星劃過天空匆匆而去。奶奶,我是您的小孫女,雖然您從未見過我,但您的言行始終銘記于心,成了我做人的座右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