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信使/時春華 編輯/雅賢
早上起來,聽到噼噼啪啪的一陣鞭炮響,這在城里已經是司空見慣,莫不是又有哪家有喜事了?可接二連三,遠遠近近,鞭炮聲此起彼伏。我愕然了,難道今天是什么特殊的日子嗎?看一眼萬年歷才知道,今天二月二。
二月二,對城里的人來說不算個啥節(jié)日,可在我的農村老家,二月二還是十分有過頭的。
“二月二,二月二,吃龍頭,炒龍蛋兒,戴個龍尾像小辮兒。”當我還是個小孩子,歡天喜地數來寶似的嚷著這段順口溜,喜滋滋地等著這一天的到來。
二月初一的早上,勤快的老爸就把年豬的頭、蹄、尾化上了。化好后,放在菜墩上,拿老媽在灶間燒紅的火鉤或烙鐵把豬頭、豬蹄、豬尾上的毛茬燙光,用溫水洗干凈后,一股腦放進我家的大鐵鍋里。放上鹽、花椒大料,扔上幾個山楂(說是這樣爛得快),鍋底填好木頭,所謂的烀龍頭、龍?zhí)?、龍尾的工作就開始了。
起鍋的時候,我唯一盯著的是龍尾——也就是豬尾巴。我要把它夾出來給老爸吃。老爸吃肉,我要的是骨頭。因為我想用這些小骨頭穿漂亮的龍尾。
穿龍尾可是我家鄉(xiāng)二月二里一個有講究的習俗。凡是有年豬的人家,豬尾都要留作這天來吃。吃完后,把豬尾骨有順序地排列好,找來新鮮的各色彩布,剪成銅錢大小的圓片,間隔著用線穿成串。手巧的人往往是先用各色彩布做個一拃長的穗子,然后由穗兒開始,從最小的豬尾骨開始穿,那銅錢大小的各色彩布也是由小圓到大圓,精致著呢。穿到最上頭,末端再穿兩片三角形的小紅布,最后才把這串象征吉祥、幸福的龍尾縫綴在小孩子的帽子上或是衣服上。沒有豬尾骨的人家,龍尾也是要給孩子穿的,只不過是用一厘米左右長短的細高粱稈代替了豬尾骨。
從嬰兒到五歲的小孩子,二月二的時候都要戴龍尾的。一是祈求孩子健康,長命百歲,二是寄予了一份美好的期盼,盼望孩子將來成龍成鳳。孩子大了的人家也會穿串龍尾掛在窗鉤上,也許是應時令圖個吉利吧。
我戴龍尾的年歲還不曾有記憶,有記憶的時候已經過了戴龍尾的年齡。我曾在八九歲的時候穿過一條一米多長的龍尾,倒搭在肩上像兩條長長的辮子,惹得三姑六婆好一頓笑。最后我把那條長長的龍尾剪成幾份送給了鄰居家的小孩,得到了他們好一頓夸獎。因為我把一份真誠的祝福送給了我的鄰里鄉(xiāng)親。
龍尾長長,一份樸素的鄉(xiāng)情,長長龍尾,最是家鄉(xiāng)的風俗難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