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信使/楊穎 編輯/雅賢
秋風起橘柚香,書墨亦隨香。一年一度的“書香滿校園”活動又開始了,校工會送給大家的禮物是——李鎮(zhèn)西代表作《愛心與教育》。當然,依舊要求讀后有所思,有所感。說心里話,這個要求是讓我有一點小小郁悶的,很多時候,我已經(jīng)僅僅把讀書當成一種休閑與享受,沏一壺清茶,伴窗外月色,在書香的氤氳中,放松身心而已。
我一直是一個簡單的人,拒絕復雜和深刻。拒絕的原因,恐怕就是懶惰。一開始,我是抱著完成任務(wù)的心態(tài)來讀這本書的??粗粗覍铈?zhèn)西老師產(chǎn)生了好奇:一個怎樣的老師,能得到學生和同事們那樣的尊敬與喜歡?一個人有怎樣的情懷,才能說出“我們的教育對象無法選擇,我們卻可以改變心態(tài)”?于是,我決定認真、再認真地讀讀這本書。用了十二個晚上看完后,雖然沒有像封面上寫的那樣淚流滿面,但卻有了寫點什么的欲望。我第一次意識到,我的簡單實際上包含著更多的是惰性;我所謂的平淡更多時候是蒼白平庸,是膚淺無為。
這本書中,最感動我的故事,不是每天給汪斌煮雞蛋,背周慧去醫(yī)院;不是為每一個學生過生日送禮物,送特別感人的華誕祝愿;不是按學號輪流家訪,超負荷工作卻不計報酬;不是為每個畢業(yè)班編“班級史冊”,而是轉(zhuǎn)化后進生萬同的故事。
這份長達50頁的教育手記,是迄今為止我見過的最翔實、最感人的后進生轉(zhuǎn)化手記。父母離異的萬同,跟著嗜賭成性、語言粗穢的母親改嫁。從小,每天和社會上的小痞子攪合在一起,打架、偷盜、辱罵老師是家常便飯;作業(yè)從來不交,學習更是一塌糊涂,入初中時各科基本都聽不懂,開學的第一天就偷盜同學的MP3。在閱讀過程中,我不止一次問自己,如果萬同是我的學生,我會怎樣做?我相信我也是一個有愛心的教師,我也會如李鎮(zhèn)西一樣耐心細致地同他談心,講道理,但我會容忍他太多次的重復錯誤嗎?我想我不會,我會失望,會傷心,會憤怒,會覺得我已經(jīng)盡力了,而“教育不是萬能的”。
許多天,我沉默著:作為教師,當然喜歡那些積極上進,成績優(yōu)異的學生,可這樣的學生畢竟是少數(shù)。許多天,我沉思者:漂亮的孩子人人喜歡,對那些暫時還不夠漂亮的孩子,怎樣才能給他們更多的關(guān)注、指導、包容?怎樣用自己的熱情喚起他們學習的熱情?
書中更讓我震撼的是李鎮(zhèn)西老師對教育的深思。以前我也想過該怎樣幫助那些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想過該如何在課堂上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想過該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也想過該如何讓學生喜歡我……但我從未深刻地想過,學生到底為什么來上學?當我讀到教育就是要“每一個從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過一生”時,我深深地震撼了!這是一位真正偉大的教師。他把教育事業(yè)當成自己的事業(yè),把帶給學生一生的幸福當成自己一生的追求,而我們,很多時候卻僅僅把教學當成自己謀生的工作。
我想,接著我能做什么?我的教育生活會因這本書,這個人改變多少?我是不是也可以再多愛學生一點,多給他們讀篇文章?也嘗試給他寫封信,送她一首詩?我是否也可以開始寫寫教育手記?不為別的,為了自己,也為了和我共走這一段人生的孩子們。那么多可愛的笑臉曾經(jīng)就在眼前啊!可惜時光總會讓笑臉變得模糊,讓記憶變淡。如果能攜一支筆,記錄下當時的歡聲與笑語,至少,我們可以讓遺忘來得稍慢些;至少,老了的時候還可以坐在搖椅上翻著發(fā)黃的紙頁,慢慢回味自己的青春歲月吧?
感謝“書香滿校園”活動,讓我能讀到這本十年前就已問世的書,欣賞到這些引人深思的文字。最能致遠是書香啊,雖晚了這么些年,可《愛心與教育》中的許多故事與道理,將伴我繼續(xù)走好以后的教學乃至人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