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海濤 編輯/素顏
![](http://thealdertree.com/uploadfile/2019/0509/20190509092920177.jpg)
德國哲學(xué)家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的名字,全世界都知道。有人說他是一條河,是哲學(xué)的源頭之一。有人說他是一座橋,只有通過他,人們才能更好地思考。
康德出生在一個叫哥尼斯堡的小城,有趣的是,這個小城恰好有河也有橋。那條河寧靜美麗,河中心有兩個小島,小島與河的兩岸有七座橋連接。于是就有人提出了問題:在所有橋都只能走一遍的前提下,如何才能把兩個小島都走遍呢?這就是所謂的“哥尼斯堡七橋問題”,因?yàn)橛性S多人孜孜不倦地嘗試去解析,最后發(fā)展成了數(shù)學(xué)中的圖論。
康德畢生都沒有離開這個城市。在那里他不僅留下了大量的哲學(xué)著作,還留下了關(guān)于人與時間的神話。據(jù)說康德非常恪守時間,在哥尼斯堡大學(xué),他每天的起床、上課、進(jìn)餐和散步,都能準(zhǔn)時到分秒不差。因此有人說:“哥尼斯堡的主婦們總是根據(jù)康德每天路過的時間校正鐘表”。
康德在我心中,開始就是這樣一個守時而可愛的老頭兒。
但恪守時間的康德卻沒有想到時間的滄桑變化,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哥尼斯堡被歸入蘇聯(lián)版圖,更名為加里寧格勒,現(xiàn)屬俄羅斯。如今,惟有以康德名義雕制的一座銅碑,被安放在哥尼斯堡的城頭,銅碑上鐫刻的銘文,是從他的《實(shí)踐理性批判》中摘出的一段話——
有兩種東西,我們越是經(jīng)常和持久地思考它們,就越是對它們發(fā)出贊嘆并心懷敬畏,那就是我們頭上的星空和我們心中的道德律。
這段話作為康德的名言,可能比康德本身還要有名,或者說,這段話和它所言說的那兩種東西一樣,讓人越是思考,就越是發(fā)出贊嘆。
我曾經(jīng)親耳聆聽過溫家寶總理引用這段話,那是2006年初冬,在人民大會堂,溫總理給全國文代會和作代會的代表們做報告,我忘不了他引用這段話時那有力的手勢和深切的目光,以及代表們經(jīng)久不息的掌聲。
其實(shí)關(guān)于道德問題,康德還說過許多有意思的話,比如:“道德不是指我們?nèi)绾巫屪约盒腋?,而是指我們?nèi)绾巫屪约号涞蒙线@幸福”。
這樣的話也很深刻,但顯然比不上前面的話,因?yàn)樗粌H深刻,而且說得很美。漢語中還有一種文言的譯法,我更喜歡:“位我上者,燦爛之星空,居我心者,道德之律令”。給道德律加一個字,變成道德律令,不僅語氣上顯得更加迫切、莊嚴(yán)、不可抗拒,而且因?yàn)閷φ萄喉?,也被賦予了五千年古老漢語所獨(dú)具的審美意味,那就是工穩(wěn)和雋永。
因?yàn)橛辛诉@段話,康德在我心中的形象就不僅是可愛的,也是美的。他時而抬頭遠(yuǎn)望星空,時而低頭觀照內(nèi)心,可謂是俯仰天地之間,哲思流布宇宙。美國畫家帕里斯有一幅著名油畫叫《望星空》,畫中那位坐在海邊的少女,被評論家稱為“星空下的女孩”,說這種女孩是世界上最優(yōu)秀的類型,她們的內(nèi)心有一種沉靜浩瀚之美,而這種美就來自偉大的康德,是康德所創(chuàng)造的。
不過,去年春天我讀到一首英文詩,它讓康德在我心中的樣子變得有些復(fù)雜了。這首詩的題目叫The Third Wonder, 即《第三奇觀》,作者是美國詩人艾德溫·馬克海姆(Edwin Markham),詩很短,譯成漢語,只有五行:
有兩件事,康德說,會撼動我們的靈魂,
一是天上的星空,二是道德的精神,
而我知道還有件事,雖然不夠明顯,
但更令人驚心,那就是一無所有的人民,
年復(fù)一年,懷著巨大的沉默與堅忍。
說實(shí)話,這首樸素的小詩比一部長篇小說或電影更讓我感動,它很雄辯,也很有力量,它對康德的話是一個小小的顛覆,至少是一種補(bǔ)充。真的,我們確實(shí)不應(yīng)該忘了人民,這不是空話,因?yàn)?,沒有人民的星空能稱得上星空嗎?沒有人民的律令能稱得上律令嗎?或者可以這樣說,只有愛人民的人,才是能夠俯仰天地,真正具有道德力量的人。
我把這首小詩譯出來發(fā)表,許多人感動了,書法家李仲元先生還將其寫成遒勁的書法,贈我一幅掛在墻上。每次我看到就想,因?yàn)檫@首詩的質(zhì)疑,康德也許會感到一點(diǎn)羞慚,其實(shí)沒必要,畢竟這只是一首小詩,不足以動搖康德在我心中的偉大,它最多是告訴我們看問題可以有多種方式。這樣想著,就覺得康德更可愛、更沉靜、更浩瀚了,于是我對他也慚然一笑,為自己譯出這首詩表示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