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課的感覺
文/楊淑琴 編輯/趙盼
常常有人問我,你上了二十多年的課,上課是什么感覺。什么感覺呢?認真?zhèn)湔n是必須的,你需要精心地設計每一個問題,這個問題既便于課堂重點的把握,又能充分地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課文中的每一字,甚至學生的名字你都要知道讀什么,當然百密一疏,你即使再細心,也難免有疏漏。常聽有經驗的教師說,課前點名時,忽然發(fā)現點名冊中一個學生的名字中有一個字你不認識,怎么辦?師者的自尊又讓你不能說不認識,這時你輕輕地喘口氣,不動聲色地跳過該生的名字,點完后你鄭重地問學生都點到了嗎,讓沒點到的同學自報家名,你暗暗地記在心里,你就用你的機智悄悄地化解了尷尬。
社會對我們教師的要求是“為人師表”。“表”解釋為“表率,榜樣”,指在人品學識方面做別人的榜樣。而我認為,上課前一定要看看外表,你的臉洗干凈了,脂粉擦勻了,扣子系的位置對不對,皮鞋擦亮了嗎。一站在講臺上,你就是焦點,你的穿衣戴帽都會影響課堂效果。碰見上公開課你就更需要講究裝束了,如果你在講授蘇軾的《十年生死兩茫茫》或者韓愈的《祭十二郎文》時,穿一件大紅的外衣,總是大煞風景的,也很難激起學生情感的共鳴。總之,上課時得體的外表讓人首先收獲了自信。
當老師的都有這樣的感受,有個頭疼腦熱時在辦公室、在家里坐著躺著都不舒服,一登上講臺也不流鼻涕了,也不感冒發(fā)燒了,神采飛揚,精神倍增,還有早上和家里人拌個嘴生個氣帶著不爽的心情出門,但一到講臺一切煩惱都飛到九霄云外,專心致志上課了,其實這就是上課的激情。我以為上課有激情,就一定要站著,站著才有上課的感覺。有時站在講臺上,有時走到學生中間,你要用你的學識、聲音、手勢、乃至儀表、風度抓住學生的心,而最重要的是你的精神狀態(tài),你講的明明是對學生來說很難,而對你來說早已是爛熟于心的問題,可你必須裝得像這個問題你也是第一次遇到,你的感覺與學生同步,你要讓學生感覺到什么是師生同心其利斷金,什么叫同呼吸共命運。對于很枯燥的問題,你必須調動你的一切知識積累,甚至搬出你的感情秘密,目的就是把抽象的化為具體的,把枯燥的化為有趣的,讓學生聽懂。很欣賞北京景山學校朱暢思的吟誦教學,用歌唱的形式把抽象的國學植根于幼小的孩子的心中。他在給上小學的孩子講鑒賞詩歌要知人論世、景語皆情語這些高深的知識時,他讓學生設身處地設想自己犯了錯誤由班長降為組長的心情,再由組長降為普通學生的心情,這一降再降的心情用精煉的文字表述出來就是不同情境下的詩歌。這就是上課的藝術,一門高級的藝術。無論是簡單的還是復雜的問題,當它豁然已解時,你就能與你的學生共同體會什么是躊躇滿志了。上課時,在一個簡單的問題上大講特講是絕對要不得的,這時你就會給學生這樣一個感覺“我們會,老師也會;我們不會,老師也不會”。你在學生心目中的位置會一落千丈,泯然眾人。
當然真實的課堂不是不折不扣的執(zhí)行與再現,而是充滿變數的生成,你也允許你的學生在課堂上提出反對意見。我有個學生叫劉東偉,知識面廣且雜,什么天南海北、正史野史他都有所涉獵,他常在課堂上打斷我的講解“反對”我,我雖然深諳“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的道理,但有時也覺得很尷尬。后來我除了在課下越發(fā)的認真?zhèn)湔n外,還經常對他提出的問題先做無知狀,不予解答,把它拋給學生:這時課堂氣氛就空前活躍起來,支持他的千方百計地為自己的觀點找理論與事實論據,不支持他觀點的,激烈地同他辯護,直到他們爭得面紅耳赤甚至“兩敗俱傷”,我再出來“漁翁得利”。真理越辯越明,有時這么一爭論,學生消化了所學知識,我也受益匪淺。這大概就是教學相長吧。
說了這么多,那上課是什么感覺呢?上一堂不成功的課有難以言說的失落感,但更多的是幸福感、自我價值實現感、美感、快感。忽然想起小時候采蘑菇的事,松樹林中有芬芳的野花,有唧唧碴喳的小鳥,有潺潺的小溪,偶爾也有一條讓人心悸的野蛇,尋了半天,一無所獲,感到失望之時,忽然發(fā)現一大片的蘑菇,我的心臟快要跳出來了,這就是收獲的喜悅。站在講臺上二十多年,每上完一節(jié)自我感覺良好的課,就有發(fā)現一大片蘑菇的欣喜。
(作者:楊淑琴 朝陽縣實驗中學語文組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