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愛軍 編輯/素顏
臘八節(jié),俗稱“臘八”。
臘八是古代歡慶豐收、感謝祖先和神靈(包括門神、戶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儀式,《風俗通》記載:“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臘,漢改曰臘。臘者,獵也,田獵取獸祭先祖也。”各種禽獸經(jīng)過一年的生長,膘肥毛美,歇冬的農(nóng)人獵之用于祭祀,用之當時。但當時臘祭的日期并不固定,規(guī)定在每年冬至后的第三個戌日舉行,并將這個日子稱為“臘日”。將“臘日”定為每年的“臘月初八”始于南北朝時代。南朝梁代的宗懔在《荊楚歲時記》中明確記載說:“十二月八日為臘日。”于是,臘八這天便成為臘月里重要的一個節(jié)日了。后由于佛教介入,臘日改在十二月初八,自此相沿成俗。
“臘八”這天據(jù)說是一年最冷的一天,記得有一句古話:臘八臘八,凍死兩三。可見,這一天要冷到何種程度。“臘八”這天有喝臘八粥的習俗,至今仍在大部分地區(qū)保留。
臘八粥是用八種當年收獲的新鮮糧食和瓜果煮成,一般都為甜味粥。而中原地區(qū)的許多農(nóng)家卻喜歡吃臘八咸粥,粥內除大米、小米、綠豆、豇豆、花生、大棗等原料外,還要加蘿卜、白菜、粉條、海帶、豆腐等。
中國喝臘八粥的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于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合家團聚在一起食用,饋贈親朋好友。
中國各地臘八粥的花樣、品種繁多。人們在臘月初七的晚上,就開始忙碌起來,洗米、泡果、撥皮、去核、精揀然后在半夜時分開始煮,再用微火燉,一直燉到第二天的清晨,臘八粥才算熬好了。臘八粥熬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之后要贈送親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臘八粥,保存著吃了幾天還有剩下來的,卻是好兆頭,取其"年年有余"的意義。如果把粥送給窮苦的人吃,那更是為自己積德。
傳說,臘八起源于元未明初,據(jù)說當年朱元璋落難在牢監(jiān)里受苦時,當時正值寒天,又冷又餓的朱元璋竟然從監(jiān)牢的老鼠洞刨找出一些紅豆、大米、紅棗等七八種五谷雜糧。朱元璋便把這些東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臘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名其曰這鍋雜糧粥為臘八粥。后來朱元璋平定天下,坐北朝南做了皇帝,為了紀念在監(jiān)牢中那個特殊的日子,他于是把這一天定為臘八節(jié),把自己那天吃的雜糧粥正式命名為臘八粥。
還有一個說法,相傳老兩口過日子,吃苦耐勞,持家節(jié)儉,省下一筆大家業(yè),可是寶貝兒子卻不爭氣,娶個媳婦也不賢惠,很快就敗了家業(yè),到了臘月初八這一天,小倆口凍餓交加,幸好有村人、鄰居接濟,煮了一鍋大米、面塊、豆子、蔬菜等混在一起的“雜合粥”。意思是:“吃頓雜合粥,教訓記心頭。”這頓粥讓小兩口改掉了惡習,走上正道,靠勤懇的勞動持家,日子一天天也好起來。民間流行臘八吃粥的風俗,就是人們?yōu)榱艘源私逃柧婧笕硕嘌氐摹?/span>
記得小時候,每到臘八這天媽媽很早就起來燒火、做臘八飯,同時,到院子里看看別人家的煙筒冒沒冒煙,嘴里還不停的叨咕著:誰家煙筒先冒煙,誰家高粱先紅尖。我們那時候還小,不知道這句話啥意思,媽媽解釋說,這天誰家起得早、做飯早,來年誰家的莊稼長得就好。臘八粥做好了,媽總是先盛上一碗,放上一雙筷子,讓我們端著到房前屋后,給各種果樹喂上幾口,我們端著臘八粥樂顛顛的給每棵樹的枝椏上抹上幾筷子,媽說這樣果樹在來年就會結更多的果實。現(xiàn)在想想,那也是對蒼生萬物的一種感恩、一種告慰吧。
現(xiàn)在,生活條件好了,很多古老的節(jié)日只是流于某種形式或成為商家炒作的良機,失去了很多應由的內涵,人們也少了很多發(fā)自內心里的沖動和渴望,但對上了年紀的人,每個節(jié)日,都能勾起一段美好的回憶,對心靈都是一次滌蕩。
張愛軍,現(xiàn)工作于遼寧省朝陽市龍城區(qū)經(jīng)濟和信息化局。遼寧省詩詞學會會員、朝陽市詩詞學會理事。